从这部漫画开始在forward连载的消息宣布时,我就对这部作品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兴趣不在于作品内容,而在于这部作品的特殊,以及自己的另一个爱好。这部作品是个话题作,早在连载之前就已经在p站出现了,内容其实很简单,萌系猫娘和社畜的故事,谁不喜欢这萌萌的肉肉的可爱的人物呢?于是这部话题作最终来到了forward。当时更让我惊奇的是作者,如果你也单推猫又小粥你一定眼熟作者——这位作者画过猫狗贴贴的同人漫画,给猫又小粥画过《海底谭》的PV图,给猫又小粥画过新年新衣装。不要太爱呢,她画的人物让人看起来舒服,很有质感,人物看起来圆润饱满饱满,彩图很温和。作者本人虽不是主推猫又,但她箱推hololive,经常画hololive同人,主推的竟然是towa!
回到漫画,至于漫画如何,如果用严肃的要求来看待这部漫画,其实并不能叫做优秀,个人认为这部作品表现得中等水平,但漫画除了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最重要的是给予读者娱乐的作用,这部作品做到了。评判它做没做到不是我说的,它成为话题作,让那么多人都喜爱它,就已经是个证明了。内容很简单,猫娘和社畜的故事,先前讲过,作者画笔下的人物具有肉质感,因此在喵娘的刻画上可以说突出了可爱,没有人不喜欢像球一样的猫,更别说可爱柔软还会在你旁边打滚磨蹭的喵娘萝莉了。因此这部漫画最主要的看点就是猫娘卖萌。如果你真想要有点故事,那么这部漫画可能会让你失望,因为从卖萌层面谈,这部漫画不需要故事。读者和作者都很明确这部作品的看点——就是猫娘,所以作品很注重人设,对猫娘拟人化的活动画的很有趣。甚至每个画格的对话框都很少,就算有对话框,里面的对话也很少,要的就是可爱画面。
因此,总有人笑着看完,然后以狂喜的神态随着转头变为无神的神态,看向自己的猫,食指一翘:“快,给老子变!”
以上的情景十分滑稽,也非常中二,一般人也只是说说笑,但如果你内心依旧具备少女之心,我想你看漫画的你会像蛆一样在床上裹来裹去,没猫的可能还会边滚边想:“mad,我怎么没有一只猫呢呜呜呜。”
什么?你问我怎么知道?不会吧,不会我还真蒙中有人会这样吧。。。哦,原来我就是啊,那没事了。
百合、ntr、三角恋这些都没关系,但我没想到你是三角铁恋——内有三角外有三角。一切又从误会说起,最后假戏真做,我不好了真的,胃疼,把我人都看傻了,这也太黑暗了。故事关系讲得太开了,作为漫画来说,在不能保证继续连载的条件下,瞬间构建如此复杂的关系链很大胆,但不太好,最后妖斩那是没有办法了,好家伙,如果不腰斩,直接快进到姐妹自相残杀,轻则两人打一架和解,重则你死我活,两个人必须有一个人来用生命买单,最后另一人收尸雪藏,营造让读者绝望的“薄冰上的美景”。然后作品从双角关系变成病娇日常。庆幸吧,它腰斩了,结局够圆满了,只不过就是心疼罢了 。 难道就不能来个双胞胎百合糖吗?呜呜呜呜呜
这部漫画很明显的搞笑漫画,但笑的有点不自然,不是说漫画多么无趣,而是它太现实了,现实中大多数的文科科系都是这样的,小语种外语系直接不谈了,女多男少,我所在的大学日语系,它全国只招一个班,到头来,男生不足5人。如今全国日语系的男女比都是2:8。江波君怀着文学热爱与理想进入大学,最终还是悲观的“不懂女人”“不会交流”进行自我折磨,用“追求文学”来掩盖自己的孤独。笑归笑,但说实在嘛,还是很难长笑,因为你会突然想到“哦,是我啊,那没了。”转念再一想“原来这就是悲观吧。”有些喜剧作品就是需要阅历才会看出它的内核,我记忆深刻的是《底特律金属》,它的内核最终还是要表达人们在工作中为生活低头的常态。这部作品一样如此,并且还很直白,把喜剧内核是悲剧直接写在漫画标题上。
漫画具有夸张画演绎的特性,江波君的脑洞是普通人触及不到的,是深度死宅都明白,在虚构的世界里找现实就是有病,但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你说奇不奇怪。人啊。。。果然是自相矛盾的动物呢,。
总之个人很喜欢这部漫画,奈何,全卷3册,中文版就只有1册,还想多收藏的,只能去买日版了。、
还有,这结局太快,快疯了,腰斩的简直不要太突然,上垒这种在现实里完全没有,说着说着就尼玛流泪了呢,草!
还有,我太喜欢它第一卷的封面了,太真实了。
《抚子DoReMiSoLa》让我想到了三样东西——芳文社的音乐漫画作品、芳文社作品的科普特点以及如何描画音乐。
芳文社KR系作品有两大特点:画风上的可爱、剧情上的友爱。但我认为它还具有第三大特点,那就是主题上科普和作品上自传。有一说一,我们从动画上、漫画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又或者可以发现这一点,《斯特拉的魔法》《NEW GAME》《同人WORK》《Comic Girl》《GA艺术科美术设计班》《slow loop》……
无论是否动画化过的漫画作品还是没有动画化的作品中,都共同出现的了一个特征——大部分芳文社日常漫画的故事绝对不是单方面的虚构,它们其中掺杂了作者过去的经历、过去的工作经验、过去的学习经验、现有的爱好。这部作品一样如此,而这部作品可以算是芳文社近年变化的一个缩影。芳文社在2008后漫画题材出现了渐进的改变,以前架空的四格作品开始逐渐减少,转而成为现实工作学习日常。从“魔幻”逐渐转变为了“科普日常”。造成这些变化的很大程度是2008-2009年期间芳文社几次成功的漫改尝试所影响。《轻音》《素描》《GA艺术科》等动画化过后不论长期进程,仅在短期销量上有明显且强大的带动作用,于是后面就层出不穷了《NEW GAME》《comic girl》《斯特拉的魔法》等动画化的企划(在不论如动画公司改编和制作特色、某元素或漫画因meme而爆红这些外部因素嗷)。
当然,这一切缘于自己的推理猜测。但最上所述的漫画相同特征却是不辨的事实,回归这部作品,一样以传统日本乐器结合现代乐队进行的创作,期间不仅止步在幽默上,期间穿插了许多科普。科普讲究知识,这就需要作者本身知识储备了,很显然作者对这一方面很熟悉,许多专业术语在漫画出现就是一例。
但芳文社有关音乐题材上的漫画有很多,这部漫画的突出点便由此显现出来,因为芳文社KR系的音乐漫画很少主题以“传统东方乐器”作为主角去描绘创作的,大多在“西方乐器”“西式乐团”“西方现代音乐流派”方面进行创作。这部漫画不一样,主角就是东方乐器。
在故事上除了选材让我觉得新颖,在绘画“音乐”上也引起了我的关注。这部漫画绘画音乐的方式其实非常普通,但由此是我总结了不同的描绘音乐的形式,第一种就是用线条——将线条汇成丝带状,表现音乐的平和流畅,但不同线条有不同的情感,将把线条画得尖锐杂乱,又表现了音乐的嘈杂无序。第二种便是直接话音符,将音符画出画格突出是表现了音乐的悠扬或者宏大,画的小而不起眼或者又锯边,便表现音乐的小声和不流畅不优美,并且表现音乐发出者的不自信和不熟练。而最后一种就是特写人物场景,特写人物的流汗或描绘场景上的灯光,一样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感受,音乐是动人的或者激扬的。这些画法至今没有发生改变。
如果是个喜欢芳文社旗下KR系的漫画,并且也是非常想去了解芳文社的相关而且毫无卵用的轶闻的人,看完这部作品会和我一样,首先是惊讶,其次再次反省,最终得出结论——这是一部妥妥的实验作品。为什么说它是实验作品,而它又在实验什么?
其实非常明显——它在实验作品的风格基调以及能够承受的漫画形式。
作为一部在《Manga Time KR MAX》上连载的作品,我觉得它是近年来整个KR系作品群里最为亮眼的一部漫画,外国的网友将它与《happy suger life》齐名。因此要知道,这部漫画非常的黑暗,从它标题你就知道:“病娇”等等,就可以看出它想表达的东西是要见血的那种,而这就是整部漫画的基调——它彻底颠覆了目前芳文社KR系履行的09年出现“可爱女孩做可爱事”(cute girl doing cute things)的萌系漫画(当然,“病娇”从广义的萌系判定上讲也是一种萌。)现在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许多读者对芳文社KR系漫画甚至是芳文社整体都有一个极度直观的概念——“芳文社就是专门创作可爱日常的漫画。”(啊,在国内,其实这种看法不是很直观,因为大部分的人先从动画聊起,然后再延伸至漫画本身,因此许多人都是以“原来芳文社是杂志出版社不是动画公司啊”的认知后,在进行进一步的概念形成。)如果用颜色来形容KR系漫画的基调,那么我认为是粉色、黄色、蓝色构成的。而这部漫画就完全没有这些颜色的影子,又或者说这部漫画拥有KR系漫画的全部基调颜色,混作一团——完全的黑色,特别的黑。这是在它的两卷漫画单行本封面就显而易见的。
根据色彩心理学来讲,它的封面就已经告诉我们这部漫画非常危险,所以对如今的芳文社KR系杂志群而言,这部作品就在基调上就非常的具有实验性质,犹如全是粉蓝涂抹的画纸上突然出现的一滴黑墨水一样——你说它吸不吸引你的眼球。这一实验作品从各种意义上再一次重塑了人们对芳文社的认识,让人们再一次看到芳文社在作品题材和内容上的突破高度,就像一记巴掌扇在读者脸上,然后说“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做‘Kirara’?”弄得读者们都想不通了——“kirara”到底是主营什么题材的漫画杂志啊?另一方面,芳文社又用实验作品拓宽了四格漫画的题材发挥,谁说四格漫画只能画日常美好小清新啦?tnd就是给你看看什么叫做四格漫画的开发空间。
有一位日本的读者甚至评论到:“《沙慈的病娇日记》扩大了Kirara的极限,让人耳目一新。”又有一位读者提到:“我认为,它超越了kirara实验作品的界限。”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这是Kirara目前在自身杂志拓展上发挥的一个天花板了吧,又或者认为kirara又突破了自己的天花板。(注意,不是指内容啊,这一点指的是在芳文社KR系题材和基调方面的,真要谈内容,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绕不开的还是《街角魔族》)
因此,如果有人聊及芳文社,再次说出芳文社的固有印象,我绝对会笑着安利它这部作品,让他明白芳文社的KR系从来没有固有标签可言,准确的说KR系就是没有标签,里面除了不能变得四格漫画演绎外(除了forward),什么都有。
扯东扯西,最终假大空还是要回到漫画里进行东拉西扯。
漫画题材就是这么个题材,讲的大体故事以及主要人物直接写在标题上清晰可见,加点芳文社都有的小因子——病娇、百合。一看就是个悲伤的故事。
起初我也认为漫画内容也就那样,知道第二卷开始,我发现我错了——除了百合病娇,竟然充斥了一点烧脑(也不是很烧,具体一点其实就是很像。)作品里塑造了人设都非常鲜明,甚至让人为之一振,不仅有病娇,还有喜欢病娇的病娇。
几人之间展开了极度复杂又略微胃疼的关系,天然呆有个开朗的好闺蜜,病娇又喜欢天然呆,住在天然呆楼上各种在天然呆身上以及她家里做手脚,24小时视奸偷听,又因为她闺蜜经常和她处的近,因此仇恨闺蜜,闺蜜有天隐隐约约发现了病娇的行为,因此也经常阻止她挑逗她,终于有天把病娇惹怒了,决定要杀了闺蜜,好家伙,病娇人心本善,也不太敢,最终在闺蜜的的帮助下,停止种种犯罪举动,开始鼓起勇气,正面对天然呆告白。天然呆和闺蜜也接受了她,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好朋友。
于是喜欢病娇的病娇,这一人物的上场直接让人们为之一振——“竟然还有这种套娃般的操作!”,这人物喜欢病娇,喜欢病娇因为自己的胆小而做出病娇的行为,但后来被闺蜜的帮助后病娇的行为逐渐好转,于是她展开自己的离间计、调虎离山计、瞒天过海计、借刀杀人计,反正就是老损了,破坏病娇的变化后的一切努力,为的就是维持病娇病娇的行为。
在她的百般折磨下,闺蜜、天然呆、病娇虽然有被受挫但是最终还是和好如初,喜欢病娇的病娇也因为她的种种行径而跳崖身亡。你以为是good end?它不!!!喜欢病娇的病娇的种种诡计最终让病娇掉了san值,她明白到故事的开端是自己,结束依旧还是自己,自己才是祸害,然后在微笑中,顺着午休和闺蜜天然呆在楼顶吃饭的间余,在两人的目视下,一跃跳下,漫画就此结束。
果断的悲剧结尾,看得我毛骨悚然(不至于,夸张手法),故事得最大优点就是它的叙事很没有节奏感,因此给人们营造了极度紧张且兴奋的状态,在漫画的某一段,双方开始对峙,达到了一个非常严肃且下一秒感觉就要刀捅下去的时候,结果双方突然说了一个开玩笑的话,然后放松了下来,在这一层上,漫画在运用四格上还是比较不错的,给读者一种“波浪”式的情感进程,对于读者来说,这真的很刺激,也真的不断冲击着读者的思想印刻,达到“难以忘怀”的效果。
但它的缺点还是非常的大,而且很致命也很矛盾,漫画在拓宽四格漫画发展空间的一方面也被四格漫画给拖累。故事渐到一个阶段的高潮时,由于本身风格的黑暗,要营造的感觉非常的不到位,有种“最快的出拳向对方的脸打去,但是手短了1cm,没有打到”的那种,但这也没有办法,四格漫画的弊病所致,所以漫画结局段的高潮段最终也没有用四格漫画的形式来展现,因为四格漫画对这故事已经驾驭不住了。如果漫画用的是页漫,那么这部漫画可以更加精彩。
其次就是自己的故事问题,故事有明暗线组成——明线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恨仇杀,暗线则是她们背后母亲之间的爱恨仇杀,但是漫画始终是个实验性质的漫画,暗线完全没有彻底地展开,只为支撑明线的故事设定而进行少许的描写,有些用文字有些用画面,但怎么样都没有支撑开来暗线的故事发展,如果漫画还可以继续连载,故事就会更加的有趣,设定也会让人感到震惊——“我原本以为这里有套娃式病娇也就算了,但完全没有想到原来她们的上一代的母亲之间也有病娇的故事!!竟然还有两代病娇!”届时,漫画也会愈加“疯狂”,整体的故事也将变得非常的饱满。只可惜的在于,漫画的腰斩,因为讲道理,如果漫画剧情更加的疯狂下去,四格漫画的定式则完全无法表现下去。
故事的结尾非常的遗憾,以悲剧告终,有人对我说“这漫画也太欧亨利了吧。”好家伙还用点儿专有名词装高尚,但有时我也不这么认为,因为漫画两卷的内容,非常的有细节,处处都有要跳楼的伏笔和神态情感表达,这一点在四格漫画上做的是真的不容易,也可以说尽力了。
《沙慈的病娇日记》的书腰和漫画官方发售简介上都提到了个“SNS问题作”回头看来就是如此,里面的许多做法都非常的反三观,这样看起来非常刺激,也是让人们看到芳文社KR系大胆的表现,在KR系作品群之中,它的确非常亮眼,让无论国籍何处的人们统一表达出“天哪!这部漫画竟然式芳文社的?!”也可以说是很强了。
所以这部漫画即使没有中文版,我也会存钱高价收藏它的日文版,因为它的奇特就让我非常喜欢了。(什么毛病?我总喜欢把“沙慈”说成“沙兹”?!气死我了。)
从漫画的封面到漫画最后一句结束,非常的有诗意,让我想起小濑村晶的《虹之彼岸》。我特别喜欢漫画第一卷封面,太棒了,那种空灵无奈的意思完全画了出来。当然漫画具体内容个人认为还是emmmm,很清水,因为neet所以要找工作,而且也不想找工作,只想要钱。这一过程非常平凡简单,故事因此又显得没有起伏,当然这是比较委婉的措辞,真要说难听一点,就是故事有些无聊,咳咳,这是以其他作品比较之后的结论,如果只从作品上讲,我认为这部作品最大能够让人觉得不错且评价中肯的一点便是共鸣,漫画最让人产生共鸣的是漫画最开始的两个画格,女主前一个画格说着要去找工作,而下一个画格却眼神空洞沮丧心里满是不愿不想,谁不是这样?我们真的不想工作,但没有工作就没有钱,于是不想工作但又想要钱成为这部漫画主要中心进行展开讨论。它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先前提到封面就很棒,优秀的封面可以带动一部作品的销量,我想这部作品应该是做到了。其次就是漫画的最后一句真的太富有诗意了。对了,这算是双见醉老师初期的作品了吧,看得出来对漫画作画还有些不熟练,光影也有些不太会画,和在这之老后面的《魔法少女》有很大的差距。除此之外漫画一开头,特别是单行本开头彩页自己骂自己这部作品看起来就很neet的确有被小惊喜到。。。。
不过值得一赞得就是双见醉对于人物心理描写了,仅需要固定的一个场景,运用人物心里对话开展多个故事,首先完美适应了四格少量对话和场景的问题,这一点可以说很棒,不得不说,漫画注重了故事和点子,没有把心思放在场景突破上,这对连载不确定的情况,确实算一种。
这也让我突然意识到这部漫画总是差了什么,那就是人设,漫画人设太不饱满了,一直都是人物心理活动,没有参照物去她做对比,就算有相关人物与其产生交际,但又极大的不突出,显得人物很干涩,如一个路人一样,看不出她处事的性格和反应,面对事物过多的心里描述,反倒显得这个人物的思维很浅薄单调,这或许也是这部漫画的让人觉得贫乏的原因吧。又或者作者本人就想要这种效果,不过这种效果似乎不太能对的上读者电波吧,这其中不乏漫画开头开门见山所以没有一点介绍背景和人物有一定的影响。这让我觉得这部漫画太过于“文学性”(伪),有“私小说”的味道了,但想说的东西又十分的……emmmm,日常琐事?可以这么说吗?(neet找工作应该是吧……)
啊……综上导致四格漫画的起承转合也有点不明显,不是很“震撼”……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有人会喜欢这些,因为就是这种小事,记录的是一个社会过度阶段的群体,“共鸣”是爱上一部作品的最大要求。即使清水,但从中意识到“我也不想工作,但却想要钱,所以不得不工作,我希望别人别像我这样。”——而是工作在青空之下,生活于阁楼之中……
这部漫画,让我产生了一种极度迷惑但确实是让人觉得值得思考但思考下来毫无价值的问题——“什么才是工作?”着实让我不得不觉得自己真的让人很无语……
日本的漫画和中国韩国在形式和运营上都有很大的区别。这是显而易见的,在日本,多年杂志漫画促成的页漫传统至今都很难改变,即使许多出版社都极力将漫画作品转上新世纪主战场电子网络上,但在很多方面里,页漫并不能完全的转移至网络,这使得日本漫画大程度上很难侵占网络市场。而中韩不同,近年来的大幅度的发展下,新科技更替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识,网络逐渐开始全方位的为大众服务,在此影响下,错过早期娱乐发展的中韩漫画进入一个新阶段——网络漫画运营。
网络漫画运营的出现,使漫画形式出现了新的种类——一种以长条状的滚动漫画已然在网络上最为适用,而我们都清晰的将其称作“条漫”。
条漫以我主观的感受来说我是不喜爱的,首先是它简化了阅读难度,增加了人的惰性,这是功能方面。其次就是许多震撼的镜头亦或者画面是完全画不出来的,这让漫画完全无法展现出它应有的味道,这是内容方面。而要用客观辩证的角度而言,条漫的出现,使漫画创作大大的简化,优化了叙事流畅性这确是它的优点。
中韩漫画便是这样的趋势发展着,我看的条漫有一说一不是很多,有关韩国的条漫也是屈指可数:《心灵的声音》《看脸时代》《狂野少女》《奇奇怪怪》等剧情故事也只记得了这些。
我不能完全说这些条目漫画质量不好,就光是故事上上诉这些漫画在条漫画群便是上乘的作品,但也仅此于故事上,如果说分镜画面又是如此的千篇一律,这是依旧是我刚刚所说的缺憾。
因此条漫非常需要在分镜画格上做出创新的动作,这一方面增加故事的情感氛围,也是抓住读者眼球的重要要素。而《渊之信》我认为就有这样的意思。
条漫创新的编排画法在很久以前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并且已经有对条漫创新方向有了许多清晰的认识和突破口,其中一点便是将条漫从“被动”化为“主动”的观看方式。这是我自己创的说法,其中有比较比喻和隐晦的说法。解释下来,条漫的创新便是让“漫画不需要变化自己画格和分镜带从而增强读者人阅读趣味,而是让读者自己摆动转弄手机/头,来主动的去迎合漫画的阅读趣味。”
《渊之信》就是这样的漫画,漫画人物从正向倒转、教室大场景的横摆绘画……这些操作极大的加强了条漫阅读性,条漫的阅读视线终于不再是一条线,而是在一条线的基础上绕个圆、转个弯。绘画的场面也不再规规矩矩,充分适应并融合了鱼眼镜头,给人的视觉感我不能说一级棒,但肯定是极佳的。
其次便是画风方面,当我第一次看到女足的脸形,我不禁笑着开始猜测——“啊哈?作者也是经常模仿者《龙珠》画人物吧哈哈哈哈。”这只是我单纯的猜测。
这是非常现实的一件事实,我很遗憾我不是业内人士,又或者说我不是学美术专业的,在这个漫画圈子里的专业生们对自己有着极为悲观的认识,他们非常无奈地而且及其悲愤地道着一句话:“漫画产业,早就在中国死掉了!”我非常理解,中国漫画发展至今的确非常的势弱,许多方面地上层建筑都不看好纸质发展,读者的审美体系也因为过于庞大而没有彻底地建立起来,大量粗制滥造作品借技术不断层出不穷并津津乐道的处在网络市场制高点,优秀的作品难以维持,资本为大的如今进入了死循环,饱和饱和饱和,坏的仍被人们爱着,好的却也进不到大众的眼中,只见中心踢开了边缘处。唯有时间和现实的进步带动集体,当人们的思维在时代发展中换代更新,局面才有逆转。当那一刻降临,绝对会又一两部作品/作品群成为历史节点的代表,很是无奈的等待着,也只能等待着。
编剧汪海林在一次演讲略微带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日本的战后漫画发展,其实是和日本的铁路文化一起发展起来的。”这句话从各种方面都是有失偏颇的,错漏百出的,在一个正常的历史角度下看,日本的漫画产业发展的确与日本地铁文化不同步,又或者说超前于铁路文化。让他支撑这一观点的论据则是:“日本人们在上下班(学)期间在铁路上的空余间隙时间作为休闲的读图文化。”于是我们单从“发展”来看,日本的铁路文化对于日本漫画产业来说确实是个极为重要的节点推进,但绝对不是同步的。
仔细思考,铁路文化和漫画产业之间便可以牵扯出“漫画与人体”“漫画与社会”“漫画与历史”等多个方向的哲思和考究,如果用写作来比喻这种发散般的方向拓展,我认为是种“以小见大”的形式表现。
致力构建漫画学知识框架的夏目房之介的《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表现与文法》中,正文第一句便以“日本人在地铁里看漫画随处可见”开启全书的内容;他的好友也是与他共同构建漫画研究的竹内长武在《战后漫画50年》中也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到漫画刊物出现在火车站地铁站的情况;研究漫画艺术的自由记者的英国人保罗格拉维特在《日本漫画60年》的前言里提到,甚至配图铁路上男女老少看漫画的普遍现象。铁路文化与漫画在这三本书中都发挥了不一样却又相似的作用,第一本为了引出“日本漫画怎样的有趣”;第二本为了表现“漫画如何的影响”;第三本则为了表现“日本漫画影响力的现象”。
回顾日本漫画的历史长流,不同书本却有相同的见解,谈及相同的故事,但表述的目的却不尽相同,足够使人们对日本漫画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好奇心。它的“里面”是丰富的,是立体的,没人能确定是否有用,但一定有自身的价值,也是为什么会有用历史角度观察,用社会因素去挖掘,以内部核心去了解的原因。
序言非常之啰嗦,如太极一般,不触中心,而这里就是探讨《漫画为什么有趣-表现与文法》、《战后漫画50年》以及《日本漫画60年》之间如何向我们展示相对透彻的日本漫画内容的基本框架以及三本书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它们又是怎样构建一位读者(我)对“日本漫画是什么”的观念,并让其加之反思的。
万物皆可三步走。关于芳文社亦是如此。
把所有芳文社大家族模板内现有的红链尽自己能力补完,把红链全变成“蓝色”。
time系漫画完成
KR系kirara完成
KR系Carat完成注:正义之花道、异次元的管理员因个人原因无法完成,待有后志之士(鞠躬)
KR系MAX完成注:带我去看球!因个人原因无法完成,待有后志之士(鞠躬)
KR系Forward完成
KR系Miracle完成
KR系Base完成
|
注意 |
---|
|
KR系kirara完成
KR系Carat完成
KR系MAX完成
KR系Forword完成
该阶段注意 |
---|
|
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