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Ⅱ教学大纲
(Medical Microbiology Ⅱ) (适用于医学、口腔、护理、预防等专业学生)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系
2021.9
医学微生物学Ⅱ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医学微生物学Ⅱ(Medical Microbiology Ⅱ)
[授课对象] 基础、临床、口腔、预防、医学技术、法医、护理学等专业
学时:32 学时 学分:2 分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是医学培养课程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都是本科生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过程中必须掌握、熟 悉和了解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自学、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教与学。重点与难点内容以下划线标示,供学生学习参考。课程考核方法为理论考核。
三、教学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人体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根据医学微生物学的系统性和教学上的循序渐进,全课程分为绪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4部分。绪论主要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学科发展史及展望。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均由总论与各论组成,总论介绍该类微生物共同特点,主要有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各论主要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医学上非常重要的微生物,从总论列举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学习。
绪 论
学时分配:1学时
内容:微生物的概念、种类与分布;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真核细胞型三大类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及医学微生物学的学科概况;微生物学发展史及展望。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学时分配:3 学时
内容:细菌的定义;细菌的大小与形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种基本形态,各自的形态特征;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细菌细胞壁的结构,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各自的细胞壁特点及比较;细胞壁的功能及意义;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的定义及医学意义;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菌细胞质的组成及各自特点;细菌核质特征;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及芽胞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医学意义;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显微镜及染色法)。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学时分配:2.5 学时
内容:细菌的化学组成;细菌的物理性状;细菌的营养物质;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细菌的营养类型;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细菌个体及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的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方法介绍,培养基的定义、分类及各自用途,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物理消毒灭菌法,干热灭菌法与湿热灭菌法的比较;化学消毒灭菌法;消毒灭菌的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细菌的命名法。
第三章 噬菌体
学时分配:1 学时
内容:噬菌体的定义和分布;噬菌体的形态与结构、化学组成、抗原性、抵抗力;噬菌体的分类,毒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各自的定义、复制周期及相关概念(前噬菌体、溶原性、溶原性细菌及溶原性转换等);噬菌体的应用。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学时分配:3 学时
内容:细菌的变异类型(遗传变异与表型变异); 细菌基因组的定义、组成及各自特征;细菌基因组中主要的特殊结构转座元件,包括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等,各自的定义、特征等;细菌基因突变的定义、突变规律、突变型细菌及其分离、彷徨实验、影印实验等;基因的转移与重组,包括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等,各自的定义、过程、特征、医学意义等;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第五章 细菌的耐药性
学时分配:学生自学
内容:抗菌药物、抗生素的定义,细菌耐药的现象;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细菌的耐药机制;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学时分配:3 学时
内容:感染、病原菌、非致病菌、传染、机会致病菌、抗感染免疫、免疫防御、免疫逃逸等重要概念;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种类、数量及生理作用;微生态平衡与失调;机会致病菌的致病条件;细菌的致病性、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力岛等概念;细菌侵袭力的定义、组成及各自特点、医学意义;细菌毒素的概念、分类;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定义、分类、特点、异同、医学意义等;体内诱生抗原、超抗原、免疫病理损伤;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包括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整个的免疫过程及重要概念;抗胞内菌的免疫特征;感染源与传播途径;感染的发生与细菌的毒力,数量、门户及免疫力相关,并受到环境、社会因素的影响;感染的类型及各自定义;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特点、危险因素、预防与控制。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学时分配:0.5 学时
内容: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流程,可分为细菌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标本采集与运送;细菌形态学检查,分离培养与鉴定,细菌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生物芯片等技术;细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需采集双份血清;细菌感染的人工主动免疫,疫苗类型,类毒素的定义;人工被动免疫的定义及主要方法,抗毒素的定义及应用;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第八章 球 菌
学时分配:2 学时
内容:医学上重要的球菌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色素、溶血性、生化反应、重要抗原如SPA等、抵抗力、基因组特征等),重要致病物质包括酶、表面结构蛋白如SPA、毒素等;金葡菌所致疾病、免疫性、检查法、防治原则;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特征及医学意义;链球菌的分类;A群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溶血性、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等);A群链球菌致病物质(主要有胞壁成分、外毒素类和侵袭性酶类)、所致疾病、免疫性、检查法、防治原则;肺炎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其他链球菌、肠球菌、奈瑟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第九章 肠杆菌科
学时分配:2 学时
内容:肠杆菌科的定义、分布、分类、共同特征(特别是乳糖发酵特点与抗原结构)、医学意义;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特性(掌握O、K、H抗原及血清型表示方法);大肠埃希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肠道感染和肠道外感染);引起人类胃肠炎的5种类型大肠埃希菌(定义、致病物质、致病机制等);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作用;大肠埃希菌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志贺菌的生物学特性,根据抗原性分4群;志贺菌的侵袭力;志贺菌的内毒素;志贺菌的外毒素作用机制;志贺菌所致疾病;志贺菌的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沙门菌的定义、分类和命名;沙门菌的生物学特性;沙门菌的致病物质包括侵袭力和毒素;沙门菌所致疾病,特别是肠热症;沙门菌的免疫性;沙门菌微生物学检查法,根据病程采集不同标本,肥达试验及其结果解释;沙门菌防治原则;肠杆菌科的其他菌属。
第十章 弧菌属
学时分配:1 学时
内容:霍乱弧菌的形态与染色、基因组特征(两条染色体)、培养特性(耐碱不耐酸,TCBS培养基)、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O1和O139群,血清型,生物型)、抵抗力等生物学特性;霍乱肠毒素是最主要的致病物质,分子结构、作用机制等;霍乱弧菌鞭毛、菌毛及其它毒力因子;霍乱弧菌所致疾病霍乱为甲类传染病,疾病症状、病程等;霍乱弧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嗜盐,神奈川现象);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引起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的诊断与防治。
第十一章 螺杆菌属
学时分配:学生自学
内容: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的关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学时分配:0.5 学时
内容:厌氧菌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厌氧芽胞梭菌和无芽胞厌氧菌);厌氧芽胞梭菌的主要特征;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特性(严格厌氧、芽胞形态特征、抵抗力强);破伤风梭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破伤风痉挛毒素,毒素的分子结构及作用机制;破伤风的临床特征;破伤风的免疫性(病后无法获得牢固免疫力);破伤风的微生物学检查法;破伤风的防治原则(防止厌氧微环境的形成、主动预防、被动预防、特异性治疗等);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双层溶血环,代时极短,汹涌发酵,Nagler反应等)、分型等生物学特性;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物质(产生十余种毒素和酶,最重要的是α毒素);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疾病;产气荚膜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肉毒梭菌的致病物质为肉毒毒素,该毒素的分子结构及作用机制;肉毒梭菌所致疾病;肉毒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艰难梭菌引起抗生素相关腹泻和假膜性肠炎;艰难梭菌的其他特征;无芽胞厌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
学时分配:1.5 学时
内容:分枝杆菌属的定义和基本特征;抗酸染色的基本原理;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主要菌体成分及其作用、抵抗力、变异性;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引起肺部感染和肺外感染;原发感染与原发后感染的定义及疾病特征;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与超敏反应;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应用及结果判读;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麻风分枝杆菌与其他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第十四章 嗜血杆菌属
学时分配:学生自学
内容:嗜血杆菌属的分类及概况;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 动物源性细菌
学时分配:学生自学
内容:人兽共患病和动物源性细菌的概念;布鲁氏菌属、耶尔森菌属、芽胞杆菌属、柯克斯体属、巴通体属、弗朗西斯菌属和巴斯德菌属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第十六章 其他细菌
学时分配:学生自学
内容:棒状杆菌属、鲍特菌属、军团菌属、假单胞菌属、弯曲菌属、窄食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莫拉菌属、气单胞菌属和李斯特菌属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第十七章 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
学时分配:0.2 学时
内容:放线菌的定义和分类,为抗生素的主要生产菌;放线菌属的生物学特性(硫磺样颗粒,镜下特征)、致病性(多为内源性感染)、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硫磺样颗粒,菊花状菌丝)和防治原则;诺卡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弱抗酸性)、致病性(外源性感染)、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第十八章 支原体
学时分配:0.2 学时
内容:支原体的定义和分类,是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无细胞壁,多形性,细胞膜含胆固醇,以顶端结构黏附,油煎蛋样菌落,抗原结构和抵抗力);支原体的致病性和免疫性;主要的致病性支原体。
第十九章 立克次体
学时分配:0.2 学时
内容:立克次体的定义和分类;立克次体的共同特征(专性胞内寄生、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等);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外斐反应,磺胺类药物可促其生长)、致病性和免疫性;主要的致病性立克次体。
第二十章 衣原体
学时分配:0.2 学时
内容:衣原体的定义和分类;衣原体的共同特性;衣原体的发育周期(原体与始体)与形态染色;衣原体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和抵抗力;衣原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主要的病原性衣原体(掌握沙眼衣原体)。
第二十一章 螺旋体
学时分配:0.2 学时
内容:螺旋体的定义和分类;钩端螺旋体属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环节(人兽共患病与自然疫源性疾病)、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密螺旋体属(以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即梅毒螺旋体为代表)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获得性梅毒与先天性梅毒,梅毒分期及临床特征)、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血清学试验)和防治原则;疏螺旋体属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莱姆病、回归热等)、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学时分配:1.8 学时
内容: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的结构(核衣壳、包膜及其他);病毒的化学组成(核酸、蛋白质、脂类和糖)与功能;病毒的复制周期;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病毒的遗传与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重配、基因整合、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分类;类病毒、卫星病毒、朊粒等亚病毒的概念。
第二十三章 病毒感染与免疫
学时分配:1.5 学时
内容: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力作用;病毒的免疫逃逸;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与肿瘤;抗病毒免疫(包括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干扰素的概念、种类、性质、生物学活性、作用方式等;中和抗体。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学时分配:0.5 学时
内容: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毒感染的诊断);掌握一些重要概念,比如致细胞病变作用(CPE)、TCID50、PFU 等;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病毒感染的治疗,抗病毒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第二十五章 呼吸道病毒
学时分配:2 学时
内容:呼吸道病毒的定义、种类;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复制周期、分型与变异(特别是抗原性变异)、培养特性、抵抗力等生物学性状;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流感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副黏病毒包括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和人偏肺病毒等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冠状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毒(包括风疹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呼肠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风疹病毒最严重的危害是通过垂直传播引起胎儿先天性感染。
第二十六章 肠道病毒
学时分配:学生自学
内容:肠道病毒的定义及分类;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等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第二十七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学时分配:学生自学
内容:急性胃肠炎病毒的定义、种类;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学时分配:2 学时
内容:肝炎病毒的定义、分类及主要特征;HAV 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粪口传播,散发或暴发流行、免疫病理损伤等)、免疫性(持久免疫力)、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HBV 的流行病学、生物学性状(三种颗粒、基因组结构及复制周期、抗原组成等)、致病性、免疫性、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HBV 与肝癌的关系、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别是血清学检查)、防治原则;HCV(近年来在治疗上的突破,HCV 感染可被治愈)、HDV、HEV、GBV-C/HGV 和 TTV 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第二十九章 虫媒病毒
学时分配:学生自学
内容:虫媒病毒的定义、分类及特征(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和地方性);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
学时分配:学生自学
内容:出血热及出血热病毒的定义;出血热病毒的种类;汉坦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第三十一章 疱疹病毒
学时分配:学生自学
内容:疱疹病毒的定义及分类;疱疹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复制;单纯疱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EB 病毒、新型人疱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第三十二章 逆转录病毒
学时分配:1 学时
内容:逆转录病毒的定义和分类;逆转录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HIV 的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复制周期、型别与抗原变异、抵抗力等)、致病性(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初筛与确诊实验方法)与防治原则(HAART);人类嗜 T 细胞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第三十三章 其他病毒
学时分配:学生自学
内容: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细小 DNA 病毒、痘病毒、博尔纳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第三十四章 朊粒
学时分配:0.2 学时
内容:朊粒的定义及发现过程;朊粒的生物学性状(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特点,PrPC 和 PrPSC 的主要区别、抵抗力等);朊粒的致病性;朊粒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第三篇 真菌学
第三十五章 真菌学总论
学时分配:0.5 学时
内容:真菌的定义、种类、分布等概况;真菌的生物学性状(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各自的特征);菌丝和孢子的形态特征;真菌的繁殖与营养;在 SDA 培养基上可形成 3 种菌落;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真菌的致病性(感染、超敏反应毒素中毒);黄曲霉毒素与肝癌的关系;真菌的免疫性;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形态学、血清学和核酸检测);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第三十六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学时分配:0.5 学时
内容:病原性真菌可分为浅部感染真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和深部感染真菌(地方流行性和机会致病性真菌);浅部感染真菌(皮肤癣菌和角层癣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包括孢子丝菌(双相型真菌)和着色真菌,经外伤侵入皮下;地方流行性真菌均为双相型真菌,主要有荚膜组织胞浆菌、厌酷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巴西副球孢子菌和马尔尼菲青霉菌等;机会致病性真菌可引起深部感染,主要有白假丝酵母、新型隐球菌、曲霉、镰刀菌、毛霉、肺孢子菌等。
四、教材
李凡、徐志凯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9 版,2018 年出版。
李明远、宝福凯主编,医学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第 2 版,2016 年出版。
五、主要参考资料
李明远、徐志凯主编,医学微生物学(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3 版,2015 年 1 月出版。
Karen C. Carrol 等主编,Jawetz, Melnick & Adelberg’s Medical Microbiology 27th edition,McGraw-Hill Education/Medical,2015 年 10 月出版。
六、成绩评定
本课程总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5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50%)组成,其中期末闭卷考试设立 60 分强制及格线。平时过程考核的具体方式包括平时作业、阶段性测验、课堂分组讨论等。期末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以及平时教学反馈,设计考试题型和考试内容,采用闭卷考试,具体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和问答题,其中名词解释要求部分英文出题,问答题包括非标准化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