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兵亚尔斯,在做了许久的劳动后感到了疲惫,于是他坐在萨尔马特村大浦洞前的白杨树下吹着东风,抬头看看天边的火星。一口布拉瓦下肚,让他想起,自己曾担任和平卫士,挥舞三叉戟掀起巨浪大战烈火中重生的侏儒撒旦的过去。 | ” |
——这段话里出现了多少款来自哪几个国家的导弹? |
PID=84605779 背景图全图,为《战舰少女》一则同人6周年贺图。图中囊括了当时游戏中的所有导弹:上游-1、P-15白蚁、C-301、企鹅、AGM-84鱼叉、萨博08、P-1狗鱼、黄铜骑士、小猎犬、鞑靼人、标准-1、海参、海标枪。 | |
基本信息 | |
名称 | 导弹 |
类型 | 自推式制导武器 |
常见环境 | 现代战争题材(居多) 未来战争题材(可能较少) 机战题材(可能较少) |
本条目用于简述导弹这一制导武器形式。
根据定义,导弹是有动力的精确制导武器,能依靠自身动力从一处飞到另一处,然后借助精密的制导系统准确地命中目标。依靠自身动力而不能转向和精确制导的一般称火箭,不依靠自身动力而可以转向(通过改变周围空气密度)的称为制导炸弹/炮弹。
在英语中,“Guided Missile”一词用来指代该武器:“Guided”表“受引导的”,“Missile”表“投射物”,两个词合起来就成了“受引导的投射物”。这正好完美诠释了导弹的基本性质——它是一种投射物,而且能接受引导并对其运动方向实施控制。钱学森首先将这个词翻译为“导向性飞弹”,其为中国大陆的“导弹”和台湾的“飞弹”的共同词源。
英语里可直接用“Missile”一词来称呼导弹,但因为这个词的基本涵义“投射物”至今仍存在,所以在某些文献中,制导炸弹/炮弹/火箭弹乃至于所有投射物(比如飞镖这种徒手投掷武器/竞技运动器材)也会以Missile称呼——有些汉化组/字幕组不了解这种情况,有时会闹出笑话。
在日语中,则使用“Missile”的音译“ミサイル”,也可用原生态的“
朝鲜语中的称呼则有“
俄语不太一样,导弹和火箭是一个叫法:“ракета”,源自“rocket”。这就是为什么战舰少女:格罗兹尼(苏联海军58型巡洋舰)自称搭载“制导火箭弹”的“火箭巡洋舰”——虽然其标配的P-35反舰导弹从原理上讲和火箭完全不搭边。
根据导弹的地对地攻击弹道,可以大致分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两种。
“ |
|
” |
——黑兔P,《千本樱》 |
弹道导弹的弹道与斜抛运动相似。发动机推动导弹向上爬升,赋予导弹以斜向上的加速度,燃料烧完后就像一枚斜向上射出的石头一样沿着抛物线飞行。弹道分初段(上升段)、中段、末段三段,导弹发射到冲出大气层为初段,冲出大气层到再入大气层为中段,再入大气层到命中目标为末段。射程越远的导弹,爬升的高度通常也越高,总的来说通常需要穿越大气层进行亚轨道飞行。
但由于在大气层外飞行时导弹只能依赖惯性滑行,缺乏机动能力,同时飞得过高容易过早被敌方反导系统发现和拦截,因此为了提高突防性能、提高生存力和躲避敌方预警,一些先进型号弹道导弹会采取最高点不超过大气层的全程大气内的滑翔弹道,这一技术深度发展后即演变成为具有高超声速助推滑翔能力(即“钱学森弹道”)的弹道导弹。
弹道导弹以且只以液体火箭发动机或固体火箭发动机驱动。发动机工作时间很短,导弹的大部分飞行都需要依靠发动机工作时积累的惯性来完成。
根据射程,可分:
在ACGN作品中的出现
巡航导弹,或飞航导弹,繁体中文语境中称为“巡弋飞弹”。它的飞行原理与固定翼飞机类似,依靠弹体或弹翼产生的气动升力在大气层内飞行,发动机全程工作以抵消飞行时的阻力。导弹发射时在主发动机或助推火箭推进下加速向上爬升,爬升到一定高度后转为水平加速,得到足够升力后便降低发动机推力进入巡航飞行状态,并保持航线飞向目标(导弹便由此得名),在接近目标时俯冲攻击。部分型号的巡航导弹为了降低被发现的可能性并增加突防成功率,在距离目标一定距离时会下降到低空飞行以避开雷达探测。
由于在大气内飞行,巡航导弹可以采用与飞机一样的发动机类型,如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此外也有少数型号采用和弹道导弹一样的火箭发动机,不过由于在大气层内飞行时阻力大、燃料消耗也大,一般射程会非常之短。
巡航导弹全程在大气层里飞行,而且速度较慢,比较容易控制,因此可以精确地打击小目标,还可以打击移动中的目标。相比之下,由于黑障、末段变轨困难、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研究尚不透彻等问题,弹道导弹要想做同等级的精确打击要难得多,而且很难打击移动中的目标。不过同样是由于全程大气内飞行且速度较慢,拦截巡航导弹也比弹道导弹要容易得多。
在ACGN作品中的出现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弹道,和传统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不一样,或是结合二者的特点。
如防空导弹和空空导弹常用高抛滑翔弹道,即在发射后爬升到高空,然后依靠发射时积累的速度滑翔飞行,并在末端向下俯冲攻击目标,结合了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特点。这种弹道也被近年来研发的各种先进战术弹道导弹所使用。
此外还有著名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弹道——“桑格尔弹道”和“钱学森弹道”,均以各自的提出者命名。
前者是在被发射出大气层之后进行弹道飞行,并在弹道末端再入大气层时,在大气层中通过姿态调整或发动机助推产生的气动升力将自身再次弹出大气层进行弹道飞行,因此也被称为“打水漂弹道”。
后者则是被发射进入一个低矮且水平的高速弹道,从而不出大气层或在出大气层后很快再入,并在接近太空边缘的大气上层将弹道飞行时积累的高速转化为气动升力,进行持续的高超声速滑翔和机动飞行,在末端俯冲攻击目标,类似于高抛滑翔弹道的进一步发展。
对地攻击导弹是最传统也是最古老的导弹类型,世界上最早投入实战的导弹就是对地攻击导弹。它们负责打击地面目标,可以搭载对付脆弱目标的高爆战斗部,也可以搭载针对装甲单位的聚能破甲战斗部、自锻破片战斗部,以及针对坚固工事的钻地战斗部等。当然了,核战斗部也包括在内,不过并没有人希望它们真的被使用。
绝大多数的导弹都属于对地攻击导弹,小到肩射反坦克导弹,大到车载或井射洲际弹道导弹,均属此类。根据平台,地面平台发射的对地攻击导弹称为地对地导弹(Surface-to-Surface Missile),相应地,水面平台、水下平台、空中平台发射的对地攻击导弹则分别称为舰对地导弹(Ship-to-Surface Missile)、潜对地导弹(Submarine-to-Surface Missile)、空对地导弹(Air-to-Surface Missile)。
“ | 三点法,导弹3发,间隔6秒,28公里消灭目标,按1、2、3波道顺序发射! | ” |
——1959年10月7日,中国通县,人类史上防空导弹首杀 |
对空导弹的作用是打击空中目标,为了对机动性极高的空中目标做到尽可能高的命中率,多搭载破片战斗部、连续杆战斗部等配合无线电近炸(VT)引信以扩大杀伤范围。《战争雷霆》还原了VT引信这点,但不知为何把灵敏度做得很高,结果导致有些导弹如鞑靼人、V-600P等,可以被路径上的杂物(比如鱼雷)提前引爆,导致打了个寂寞。
对空导弹的弹道可以是末段无动力的滑翔弹道,也可以是和弹道导弹类似的抛物线弹道。根据平台,地面平台发射的对空导弹称地对空导弹(Surface-to-Air Missile),相应地,水面平台、水下平台、空中平台发射的对空导弹则分别称舰对空导弹(Ship-to-Air Missile)、潜对空导弹(Submarine-to-Air Missile)、空对空导弹(Air-to-Air Missile)。其实不难发现:对空导弹只有两种:空对空导弹和防空导弹。
除了少数奇葩和部分早期探索性产品之外,所有对空导弹都是超音速。制导方式一般随射程而定,空射平台上以红外和雷达制导居多,现代陆基或海基防空导弹系统则多采用基于主动或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复合制导。
在ACGN作品中的出现
由于防空导弹可以做得小到能肩扛发射,这使得其成为在FPS游戏中最容易玩到的导弹。
在不那么严谨的场合下也会简记为“ASM”。
反舰导弹专门用来打击水面舰船。主流的反舰导弹搭载的是半穿甲战斗部,且多为亚音速设计。大部分反舰导弹都是巡航导弹,为了躲避水面舰艇的探测以突破其防空圈,其一般会在离海面极低的高度(5-10米)作掠海超低空飞行,同时为了确保一击重创乃至击沉敌舰,大部分反舰导弹都配有装药量巨大的半穿甲战斗部,通常不低于200千克。由于对舰艇打击所需要的突防性能、战斗部威力和导引能力相比对地攻击有时候更高,很多巡航导弹设计时就存在对海及对地攻击乃至可将二者兼顾的型号,很多专门设计的反舰导弹也衍生出对地攻击改型。
由于水面舰艇的雷达探测及防空能力越来越强,为了提高突防能力,新一代反舰导弹的技术路线开始向隐身和超声速两个方向分化,也有试图将两者兼顾的型号。
反舰导弹可以从发射平台来进行种类细分,从地面平台发射的反舰导弹称为岸对舰导弹(Surface-to-Ship Missile),相应地,水面平台、水下平台、空中平台发射的则分别称为舰对舰导弹(Ship-to-Ship Missile)、潜对舰导弹(Submarine-to-Ship Missile)、空对舰导弹(Air-to-Ship Missile)。
在ACGN作品中的出现
“ | Magnum! | ” |
——美军航空兵通讯呼号:反辐射导弹已发射 |
所谓“辐射”,即发出强烈电磁辐射的目标,例如雷达和预警机。反辐射导弹可以追踪到这些单位的电磁辐射,并对其实施打击。
由于反辐射导弹需要追踪目标发出的电磁辐射,目标在侦测到来袭导弹时会以暂时关闭雷达等手段为反制措施,早期的反辐射导弹会因为丢失信号而乱飞导致无法命中。后期的反辐射导弹为此特别进行了改进,大部分型号在丢失信号后都会根据记录到的目标最后位置以惯性制导继续飞行,期望能蒙中个大概当然毛熊家用反舰导弹改装的那些反辐射导弹除外;以“阿拉姆”为代表的另一些型号则增设了待机功能,目标的雷达信号消失后导弹进入待机模式,关闭火箭发动机并打开降落伞在空中飘浮等待。一旦目标雷达重新开机,导弹便会发现其信号,并立即切掉降落伞重新点火,俯冲下去将其击毁。而美国最新研制的AGM-88E先进反辐射导弹(AARGM)则直接加装了主动雷达导引头,如果目标雷达关机则变成一枚常规的对地导弹,自主使用导引头搜索目标攻击。
反辐射导弹大部分由空中平台挂载,用以对抗防空导弹系统,压制或摧毁其制导雷达,从而达到掩护其他空中平台的目的。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反辐射导弹并不被设计用于攻击防空系统雷达,如苏联/俄罗斯的Kh-22等型号反舰导弹均有反辐射改型,其设想作战方式为跟踪敌方作战舰艇或远程预警雷达发出的雷达信号并摧毁之。
在ACGN作品中的出现
专门用来针对坦克等装甲目标的导弹,是一类高度特化的对地攻击导弹。一般搭载聚能破甲战斗部,但有时反坦克导弹也会担任其他导弹的工作,用来攻击防御工事或其他软目标。
一般不分平台,但多由地面单位或空中单位发射。此外,一些实力较弱的小国海军还会在他们的巡逻艇上搭载反坦克导弹来客串反舰导弹。
大多数反坦克导弹均为亚声速导弹虽然有些型号亚得过头了,但也有例外。
早期多采用有线指令制导模式,后逐渐改为红外制导、主动雷达制导,半主动雷达/激光制导、驾束制导、指令制导等。
目前的反坦克导弹中,由步兵携带及发射的型号多为红外成像制导,而由装甲车或攻击机发射的重型反坦克导弹则多用半主动雷达/激光制导。
用于攻击航天器和卫星的导弹,有时候也作为反导导弹使用拦截在中段飞行的弹道导弹。其需要飞到大气层外攻击目标,因此拥有相较大多数导弹更大更长也更重的助推器,某些型号甚至接近弹道导弹的尺寸。
由于卫星体积小、距离遥远,雷达反射信号微弱,并且反而容易暴露自身位置,大部分反卫星导弹使用光学和红外成像来跟踪目标并进行引导。同时由于在没有大气的宇宙空间爆炸无法产生冲击波,因此大部分反卫星导弹都采用直接撞击的方式来摧毁目标。
此外还有一些“反卫星导弹”实际上是由运载火箭发射的小型作战卫星,在入轨之后会像导弹一样自主搜索和跟踪目标卫星,并抵近后将其击毁。这种武器也被称为“卫星歼击机”。
本质上是一种特化导弹拦截能力的防空导弹,就像截击机之于战斗机。部分型号兼具拦截常规空中目标和导弹的能力。根据所拦截导弹类型的不同分为战术及战略反导系统,根据拦截时目标导弹所在的飞行段则进一步分为上升段、中段和末段反导系统。
目前绝大多数反导导弹都是末端反导,为了在导弹来袭坠下的短短数秒内成功将其拦截,需要具备极高的机动性和速度,最极端的例子是冷战期间美国研发的“冲刺”(SPRINT)拦截弹,其最大加速度高达300G比自然选择号前进四还高一倍多,能在短短的15秒内发射升空并加速到12马赫以上的速度,迎战来袭的洲际弹道导弹。
此外,具有技术条件的国家也在开发中段反导系统,由于弹道导弹飞行中段一般在大气层外,因此这些导弹是实质上的反卫星导弹。
上升段反导意味着需要在目标导弹发射并加速爬升时进行拦截,虽然此时导弹的飞行高度最低、速度最慢,因此极大降低了反导拦截弹的性能要求,但这通常意味着搭载平台(一般情况下是空中平台)需要突入到敌方控制区内以接近发射点,条件实现难度极大,因此目前暂无可靠的研发计划。
叫你们沉迷狗斗把截击机给砍了
用于攻击水下潜艇的导弹,多由水面舰艇和空中的反潜机搭载。大部分型号的本质是火箭助推鱼雷或深水炸弹,即使用导弹将一枚反潜鱼雷发射到目标潜艇可能在的水域,随后投放深水炸弹,或将鱼雷分离,鱼雷随后打开减速伞入水,启动自身的声呐搜索并追踪目标潜艇从而将其摧毁。
还有一种简单粗暴的核战斗部,通过在海中引发核爆掀起的巨浪来摧毁目标,杀伤半径可以以公里计。
战略导弹,即射程在1,000公里以上的一切类型导弹,多用来进攻战略目标比如敌方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基地等目标的导弹,搭载核战斗部的被称为战略核导弹。由于除了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之外的其他导弹型号很少有射程超过1,000千米的,因此战略导弹一般指的就是战略弹道导弹/巡航导弹。
由于单一弹头很难把杀伤力扩大到足以覆盖全部重要目标的程度,战略弹道导弹普遍搭载分导式多弹头(MIRV),从而能够使用一枚导弹打击多个目标、或对一个目标使用多枚弹头进行覆盖式打击,从而提高打击效能。
但一般来说只要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都可以用于战略目标,因此即便是一枚战术弹道导弹或巡航导弹,若装备了生化弹头或核弹头并可能被用于攻击敌方的战略目标,那么也可以被认为是战略导弹。
实际上,在武器定位上,“战术”和“战略”的具体定位一直模糊不清,尤其是对于某些刻意打擦边球的型号而言。但对于大部分被以这一称呼提及的武器来说,究竟属于“战略”还是“战术”基本上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没有人会觉得一枚民兵洲际弹道导弹是战术导弹,同理也不会有人觉得一枚反坦克导弹是战略导弹。但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又很少在它们的称呼中加上“战略”和“战术”的前缀。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经常在一些ACG作品或小说中见到笼统地以MIRV代指所有采用分导式多弹头设计的导弹,但MIRV的全称是“
射程一般在1,000公里以内的一切类型导弹被统称为战术导弹。由于除了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之外的大部分型号导弹射程均很少有超过1,000千米的,因此当提及战术导弹时,大部分时候指的便是战术弹道导弹或巡航导弹。
相关国际条约规定,战术导弹出口型号射程不得超过300千米,战斗部不得超过500千克——尽管这并不能阻止某些国家在出口型导弹上通过多加配重来缩短射程,并在交付之后告诉客户如何把配重换成燃料。
射程290km弹头490kg,请勿擅自改装,否则后果自负(确信)
广义上讲只要是用于应对战区内目标的导弹,都可以统称为战区导弹。一般多指短程弹道导弹和中程弹道导弹。
此外,用于战区内特定作战用途的导弹系统也可能被冠以“战区”的头衔,如因为各种原因而近年来在媒体上大出风头的“
导弹的发射机制根据任务和平台的不同而不同,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分类,常有交叉。简单来说一般有以下几种:
尽管在日语及繁体中文语境下,“飞弹”/“Missile”一词可能也会包括无制导火箭,但在简体中文语境中,“导弹”即导向性飞弹的简称,只能被用于指代具有制导和寻的能力的弹药。
由于战场的复杂性,一种导弹可能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引导机制,这种机制被称为复合制导。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引导机制。
最古老也是最基础的引导机制,也是大部分飞行器用于导航的最基本手段。
简单地说,就是测量导弹开始飞行之后的加速度和持续时间,通过积分算出从起始点开始的速度和飞行距离变化,由此得出导弹现在所在的位置。
其最大优势是制导计算完全在弹上自主完成,除了起始点位置之外不需要任何外部资料,因此不可能被干扰,也非常可靠,故对于几乎所有型号的导弹来说都是最基本的制导系统组成部分,并对于战略导弹等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型号来说有着重要地位。但相应的,从原理出发便能知道这种制导方式的缺点——精度不高,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积累误差。
虽然现有技术也能做出经过数千千米飞行之后仅有千米以下误差的超高精度惯性制导系统,但因为需要超精密加工导致成本非常高昂,因此除了极少数战略弹道导弹之外,并无其他型号使用。
“ | 飞得高,杂波少,麻雀锁定跑不了。 | ” |
——中文互联网越战顺口溜之一 |
利用弹上导引头接收雷达信号并控制导弹飞行的制导方式。可分为雷达驾束制导(详见下面的驾束制导一节)和雷达归向制导。
雷达归向制导(Radar Homing)又称雷达寻的制导,导引系统由装在导弹内的雷达导引头、计算机和自动驾驶仪等元件组成。有主动式、半主动式、被动式三种导引方式,具体取决于雷达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布置。
主动式(Active)即发射机和接收机都安装在导弹上,导引头发射机发射出的信号被目标反射回来,然后接收机接收并测向,从而得知目标方位。由于发射机和接收机都随导弹飞行,因此常用于需要高机动性的空空导弹,或因射程太远无法使用发射平台照射目标的反舰导弹、巡航导弹等。部分弹道导弹也配备主动雷达导引头来提高打击精度。
半主动式(Semi-Active)即弹上安装接收机,而发射机则安装在导弹发射平台或其他引导平台上,在发射之后,发射平台一直照射目标,导弹接收目标反射信号并追踪。由于照射源来自发射平台或引导平台,因此在发射时,发射机和目标之间必须处于视线范围内,使得导弹的发射范围和机动性都受到限制,因此常用于打击机动性不高或固定的目标。
被动式(Passive)即不依赖任何来自导弹自己或发射平台的发射机发射的雷达波,而是使用目标散射或自身因各种原因发射的无线电信号来追踪。多用于反辐射导弹。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被动制导称为干扰源寻的制导(Home-on-Jam , HOJ),即当导弹遇到敌方电子干扰而丢失目标信号的时候,会转为被动制导,并接收和追踪干扰信号,从而顺着干扰信号击中干扰源。在一些先进型号的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和反舰导弹上都有此类被动制导模式,用于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攻击。
指令制导通过制导站向导弹发送指令来控制导弹飞行,换句话说——遥控。其可以和半主动雷达制导结合为“主动寻的-指令(TVM)制导”,代表为RIM-50提丰LR和S-300系列。
根据指令传输方式分有线制导和无线制导两种——显然,有线制导的制导范围取决于线的长度,而无线制导很容易被干扰。
制导站的形制多种多样,最早的制导站只有一根摇杆,射手一边目测导弹路径一边用摇杆引导之。现在则可以整合进一些军用计算机中,如《使命召唤:现代战争》系列中,在可以呼叫空袭的场合下,可以用一台笔记本电脑登入空袭平台的引导界面,切换到导弹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控制。军事科幻世界观下,指令制导可以进一步智能化,将制导站整合进瞄具或护目镜/载具风挡,从而实现“瞪谁锁定谁”的傻瓜化操作。
不难发现这种指哪打哪的制导体制可以让导弹啥都能打,只要导弹飞行性能和操作员水平到位。这就导致《战争雷霆》中,产生了反舰/反坦克导弹防空、防空导弹反舰的奇景。甚至《战争雷霆》制作组还为此刻意废除了指令制导导弹的射弹跟踪视角,原因是有玩家用这个功能操纵指令制导导弹实现了超视距打击。当时还留下了“FJ-4B战斗机停在机场发射小牛导弹跨山命中目标”的“佳话”。
又叫波束制导或瞄准线驾束制导(Line-Of-Sight Beam Riding Guidance (LOSBR) )。
这种制导方式由发射平台发射出一道稳定射束照射目标,导弹通过安装在尾部的接收机跟踪并沿着这道波束飞行,直到击中目标,故此得名。
由于驾束制导是导弹沿着照射到目标上的波束飞向目标,因此其要求发射平台与目标之间处在视线范围内,故而限制了有效射程和发射条件。此外,由于导弹只能沿着波束直线飞行,因此其机动性受限,也不能采用如比例引导法等对高速或高机动目标更有效的制导方式。因此其仅作为早期激光/雷达制导技术还不成熟时的一种过渡技术,在早期有很多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防空导弹和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采用驾束制导。但在技术成熟之后,驾束制导便被其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半主动制导所取代,目前只有俄罗斯仍在大量使用驾束制导的反坦克导弹。
即通过跟踪物体热量所发出的红外辐射来进行制导,广义上来说属于红外线被动制导。近距空空导弹等常用红外制导,因为飞机在飞行时,机身与空气摩擦和发动机燃烧排气都会产生明显的红外辐射。打击地面装甲目标的反坦克导弹也常用红外制导,追踪发动机的排气管产生的热量。
早期红外制导为点导引,即只有一个单点或点阵式的红外传感器,只能感知红外辐射的大小和方向,而不能感知辐射源类型,因此易于被干扰甚至还会追着太阳跑或追到队友身上去,广大战雷玩家深受其害,甚至于有些玩家还开发出了用火箭弹勾引红外空空导弹去对地攻击的邪道玩法。想象一下你闭着眼睛,通过透过眼皮照进来的朦胧光芒感觉光源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早期红外制导工作的样子。
现在的先进红外制导主要为红外成像制导(IR Imaging Guidance),使用类似数码相机CCD的焦平面传感器产生红外波段影像画面以跟踪目标,因此不仅可以准确地判断目标的红外辐射大小和方向,还能通过影像判断目标类型和姿态,不仅极大降低了被干扰和误击的可能性,也提高了攻击精度。
利用激光获得制导信息或传输制导指令使导弹飞向目标的制导方法。其制导方式可以分为激光驾束制导(详见上文的驾束制导一节)以及激光寻的制导。
激光寻的制导(Laser Homing)主要可以分类为主动式和半主动式两种,与雷达寻的制导相似,只是这个导引信号被替换成了激光束,导弹内部的光学元件追踪的是激光指示器发射的导引激光照射在目标上反射的光信号。
目前,激光制导弹药以半主动激光制导为主,多用于对地打击弹药。由于半主动激光寻的导引头成本较低、同时精度较高,因此除了专门设计的导弹之外,也被广泛用于低成本改装的激光制导炸弹、火箭弹等。
是光电制导这一大类的其中一种,依靠闭路电视系统来对导弹进行制导。按照工作波长,电视制导可分为可见光电视制导和红外电视制导,但后者一般称为红外成像制导(IR Imaging Guidance),并被归入红外制导一类中。
电视制导一般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导弹完全自主跟踪,从导引头产生的图像中抓取并追踪目标外形直到命中;其二则是由人遥控,看着导引头传回的图像从中搜索目标,然后遥控导弹撞向目标(“人在回路”)。目前大多数电视制导导弹都是这两种制导方式的结合。其实,后一种也可以叫做“电视指令制导”从而归为一种指令制导。
常用于远程攻击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的制导方式,即预先收集导弹可能飞行路线和目标所在区域的地形资料,导弹飞行过程中对其下方的地形进行实时测量,并将测量地形与所存储的地形资料相比对,从而得知自己目前的位置和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一般来说,由于巡航导弹飞行高度低、速度慢,地形匹配制导在巡航导弹上最为常见,并且与惯性导航一样不需要外部资料输入,因此难以被干扰。地形匹配制导的另一大优势是可以准确地了解或测量出导弹飞行时周围的地形环境,从而使得导弹能够在地形中穿梭进行超低空飞行,因此能有效提高巡航导弹的突防能力。此外,一些先进弹道导弹在弹头进入末端飞行时也会使用地形匹配制导来提高打击精度。
地形匹配制导的缺陷是其需要地形有明显特征以供制导系统识别,因此无法在大平原或开阔水域上使用;此外,其需要提前获得具有足够精确度和时效性的飞行路径及目标区域数据,如何收集这些数据是一个难题,并且有可能因收集数据的侦察活动被发现而暴露打击目标和打击方式。
用于战略弹道导弹或在高空高速飞行的高超声速导弹/战略巡航导弹的制导方式,又名天文制导。其衍生自航天器和卫星的导航手段,即通过星敏感器观测并跟踪天空中的特定恒星,以恒星为参考点来确定导弹当前的姿态和方位。
与惯性制导和地形匹配制导一样,星光制导也不需要外界资料输入,难以被干扰,且在能可靠观测到恒星时有极高的精度。同时与地形匹配制导不同,其不受地面情况的限制,因此对打击区域的适用范围更广。
但星光制导是一种门槛很高的制导手段,星敏感器的制造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同时所需的天文资料也需要长期的观测积累和复杂的计算准备过程。
此外,因为这一方式需要观测恒星,为了避免恒星被大气层挡住影响观察,星光制导只能用于在大气层外或大气层边缘飞行的导弹,因此一般只有弹道导弹和某些飞行高度非常高的巡航导弹使用。
现实中的我们会把导弹根据上述标准进行严格归类以便分配任务,但在ACGN中不会这么讲究。经常能看到怼天怼地、不知道该怎么归类的导弹;或者开辟了新赛道的新思路导弹,比如某些“歼星”导弹。
以下讨论一些导弹在ACGN作品中的演出形式。注意以下这些演出形式是可以叠加的。
一般是太空战舰、机甲等平台使用得比较多的导弹发射模式,为一次性的大量齐射,然后导弹先向四周拐弯散开,再向目标聚拢。
虽然现实中显然不会出现规模那么夸张的导弹齐射,但导弹中途大幅度转弯还是存在的,主要的目的是“能量管理”,一般多见于防空导弹。
这种表现中更大的问题是主角或敌方经常出现依靠酷炫的魔法机动擦弹躲过所有导弹的情况,但这实际上不可能发生——现代的大部分导弹似乎有范围引信,猜到可能与目标擦肩而过的时候会直接引爆以最大化伤害防空炮求得一拼。
用于描述激光制导弹药空袭的情形。受害者往往是首先看到一个光斑落在自己身上或者附近,然后就被导弹消灭。有时,光斑可以夸张成一个有意义的图案,比如《蔚蓝档案》中,作为伊原木喜美主动技能的对地导弹在指定位置后,会在那个位置投射一个和自己光环完全一致的图案。
当然,现实中的激光制导用的都是肉眼不可视的红外激光。
同样用于激光制导,一般是从发射导弹的一方进行体现。发射方往往会举着带制导系统的发射器,发射之后就把发射器指向目标,将一束激光投射到目标上或者附近,从而把导弹引过去。
多用于描述空战,情景往往是一架战斗机被另一架战斗机发射的导弹追着屁股到处跑。皇牌空战并感
事实上导弹抗过载性能明显强于战斗机,而且加速极快,燃料也烧得很快,因此现实中导弹不可能追着战斗机这么远飞机会先死,要不然就是导弹没燃料自己炸掉了。此外,现实中的空空导弹往往采用比例前置导引法预判目标的提前量进行跟踪,因此并不会出现追尾的情况。
描述这种情况时,还会使用一种应对措施:受害者关掉发动机,使导弹失去目标。事实上这么做非常危险,很容易引发坠机(除非你是在是太高了)。正确的做法是收小油门并抛洒热焰弹,让其燃烧的火焰盖过自己的发动机辐射以便干扰导弹的热成像。
同样用于描述空战,一般是编队中的友机在一道火光闪过之后突然爆炸解体,以示被敌方偷袭发射的空空导弹击中。
相比追尾,这是更贴近真实空战的导弹表现,大部分空空导弹在经过长距离飞行的末端发动机已经燃尽,因此不会产生尾烟,如果缺乏警觉、并且敌方在锁定发射的过程中没有被自机的告警系统发现,那么在命中之前可能都不会察觉到导弹的来袭。
同时由于空空导弹的飞行速度大部分情况下都接近乃至超出视觉所能跟踪的速度极限,因此在大部分情况下基本不可能用肉眼看到来袭的导弹。
比较少见,多用于描述各类战略导弹:在导弹已经发射的情况下,破坏者们摸进导弹基地,找到控制导弹的计算机,启动相应程序令导弹自毁,从而阻止其命中目标。
现实中的战略导弹确实可以自毁,但那是不受人控制的,且触发条件只有一个:偏航严重到无法修正。世界上并没有哪款战略导弹具备发射后还能手动自毁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