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娘百科欢迎您参与完善本条目☆Kira~
欢迎正在阅读这个条目的您协助
编辑本条目。编辑前请阅读
Wiki入门或
条目编辑规范,并查找相关资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过愉快的时光。
诺提丽达·诺提勒丝是鹦鹉螺目生物的拟人化萌娘。
简介
鹦鹉螺目(Nautilida)是鹦鹉螺超目下的一个目,为箭钩角石目的后代,也是现存的唯一一类角石。仅存一科两属六种。
鹦鹉螺有近于脊椎动物水平的发达的脑,循环、神经系统也很发达,眼构造简单;无墨囊;心脏、卵巢、胃等器官生长在靠近螺壁的地方,保护的很好。雌雄异体,有着很大的卵。
本目生物生存时间为泥盆纪(Devonian Period)到现代。
形象
由于是鹦鹉螺娘化,所以诺提丽达的服饰设计有很多来自于鹦鹉螺的特征,如:
- 诺提丽达的挎包是鹦鹉螺的气室。
- 手上拿着的是悬垂角石超科-管缘角石科的外壳。
- 裙子上的下垂的丝状装饰是以鹦鹉螺的腕为原型的。
- 衣服为红白配色,丝袜上有红色条纹,与鹦鹉螺贝壳的条纹颜色相同。
- 水手服对应“Nautilus”的原意“水手”。
经历
起源
志留纪-泥盆纪的大灭绝杀死了大量的角石。
但是,角石也不是全然没有希望。
与欧苏茜拉特族人[1]推举巴可垂蒂达[2]为首领几乎同一时间,在一个偏远的角落,巫女安可茜丽达·诺提勒丝[3]生下了一个孩子,她的名字叫诺提丽达•诺提勒丝[4]。
安可茜丽达当时不会想到,这个孩子会如此长寿,长寿到能穿过四亿年的光阴,从泥盆纪一直到第四纪。
旋壳
诺提丽达喜欢自由的生活,她喜欢四处漫游,她不满足于像母亲一样呆在水底。
她开始用从母亲那里遗传来的创造力为自己设计交通工具。
她设计的第一艘船,是有很多华丽装饰的、弯曲的“鲁托号”[5]
但是,当她乘上这艘船,准备远航的时候,她才发现,这艘船并不好用,需要改进。
在泥盆纪,她以“鲁托号”为原型,设计了另一艘船——“泰诺”号[6]。
“泰诺”号保留了“鲁托”号的华丽装饰[7],但是变为了水动力更好的旋壳。
对手
中泥盆纪,安萌妮特[8]出现了,她以惊人的造船速度和更加优秀的水动力学性能,抢去了本属于诺提丽达和她的家人们的海域[9]
诺提丽达也不再那么快乐了,她心里有说不出的忧愁,看着日益老去的父母和亲戚,心里越发焦虑。
她看看以前自己制造的满是华丽装饰的船,思考片刻,决定学习安萌妮特朴素且注重实用性的特点[10]。
就在这个时候,她制作出了“克莱底·诺提拉”级与“三角”级[11],“三角”级的前期型号与“鲁托”号一样,拥有很多的装饰,但后期型号却抛弃了装饰,更加注重实用性,形状也改为了更加适合在水中航行而圆形[12],“克莱底•诺提拉”级则与“三角”级的设计相差无几,采用了更注重水动力学的卷曲形态[13]。
其实,她还有一个少为人知的小项目——早泥盆纪的“爱珀”级也出自她手。“爱珀”级是庞大繁杂的船队中为数最少的,它们具有光滑,无装饰的船体,极端位于腹侧的进气管,近乎直立的纹饰[14]。古典气息浓厚的“爱珀西拉斯”号[15]是为纪念母亲安可茜丽达而设计,它具有弯曲甚至直的船体,船体表面有少量装饰,或干脆全部光滑;另一个作品,在“爱珀”级船只中被后世设计师提到最多的,从石炭纪一直航行到二叠纪的“苏棱诺琪莉号”[16]则是最特殊的船之一,船表光滑,流线性良好,却在中央附近长有两根巨大的刺,兼顾了防御效果和美观性。
“爱珀”级是她最后的兴趣使然。
深海
后来,诺提丽达发现自己无力与安萌竞争,干脆把自己的造船工厂和自己的家搬到了深海。
P-T事件之后,诺提丽达和安萌的船只都几乎尽毁,但是安萌以惊人的速度补齐了她的船只,而诺提勒丝却没能做到。
三叠纪末的卡尼阶,连续的大雨[17]、不断喷发的火山[18]和火山喷出的水银蒸汽[19]又一次狠狠地打击了她的船队,让她的船队只剩下了一艘船——“三角”级中的一艘船。[20]
自然,生活还要继续下去,因此她继续设计船只,但是已经没有了那些花哨的装饰,可能,她的想像力也已经枯竭了吧。无论如何,她以这最后一艘船为原型,设计出了新的船只。
新的船只被命名为“新生”号[21],同时,为了自己的一点点私心——一点点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幸死去了,大家还能记得自己的小想法——她赋予了这只小船一个新的级别——“诺提丽娜”级[22]。
她以此为原型,让自己的船队再次扬帆起航。
凭借自己的记忆,她做出了与原来一些船只几乎一模一样的船——跨越K-Pg界线的“外扩”号[23],几乎是完全是“克莱底·诺提拉”级的“莉罗”号[24]的复制品,“茜麦托”号则是“三角”号的复制品[25],“克莱底·诺提拉”号则由“赫可格洛茜”号[26]代替。
而且,最好的是,她的船队中仅有一艘被K-Pg事件中的陨石击沉,而安萌尼特的船队则全军覆没,而安萌尼特本人也死于天灾[27]。虽然她为同为造船者的安萌尼特悲伤过一段时间,但是她心里还是有些高兴的。
寒流
诺提丽达准备重拾热情、大干一场,她费尽心力设计了同属“诺提丽娜”级的“阿图尔”号[28]。
就在这时,她的船队撞上了冰山,相当多的船只都沉没了[29]。
诺提丽达灰心丧气地回到了热带深海,看着仅剩的六艘船[30],她回想起了自己的一生。
“就这样吧。”她安慰着自己,“无论如何,明天生活还要继续——至少我还活着,还要一直活下去呢。而且我曾经见识过比这更大的风浪,被弄沉的船也比这更多……”[31]
她这样想着,睡着了。
船只列表()
“泰诺”级(头带角石超科 Tainocerataceae)
(已全部沉没())
- “康尼克”号(康尼克角石科Koninckioceratidae)
- “扇形”号(扇角石科Rhiphaeoceratidae)
- “鲁托”号(皱角石科Rutoceratidae)
- “泰诺”号(头带角石科Tainoceratidae)
- “四角”号(四角角石科Tetragonoceratidae)
“三角”级(三角角石超科Trigonocerataceae)
(已全部沉没())
- “三角”号(三角角石科Trigonoceratidae)
- “森特罗”号(尖角石科Centroceratidae)
- “哥黎坡”号(Grypoceratidae科,无译名)
- “珀尔摩”号(Permoceratidae,同样无译名)
- “茜灵贡•诺提丽达”号(管角石科Syringonautilidae)
“克莱底•诺提拉”级(克莱底鹦鹉螺超科Clydonautilaceae)
(已全部沉没())
- “克莱底•诺提丽达”号(克莱底鹦鹉螺科Clydonautilidae)
- “宫妮昂•诺提丽达”号(棱鹦鹉螺科Gonionautilidae)
- “西比尔•诺提丽达”号(西比尔鹦鹉螺科Siberionautilidae)
- “莉罗”号(纹鹦鹉螺科/里罗角石科Liroceratidae)
- “英菲皮昂”号(鞍角石科Ephippioceratidae)
“爱珀”级(垂悬角石超科Aipocerataceae)
(已全部沉没())
- “爱珀希拉斯”号(垂悬角石科Aipoceratidae)
- “苏棱诺琪莉号”号(管缘角石科Solenochilidae)
- “西峰”号(Scyphoceratidae,仍然无译名)
“诺提丽娜”级(鹦鹉螺超科Nautilaceae/Nautilina)
(除“诺提丽达”号()外全部沉没())
- “阿图尔”号(阿图尔鹦鹉螺科Aturiidae)
- “茜曼托”号(波角石科Cymatoceratidae)
- “赫可格洛茜”号(板舌角石科Hercoglossidae)
- “帕拉森诺”号(副新生角石科Paracenoceratidae)
- “茜尤多•诺提丽达”号(假鹦鹉螺科Pseudonautilidae)
- “诺提丽达”号(鹦鹉螺科Nautilidae)
船只展览馆
四角角石科化石特征,此科产生了三角角石超科,而之后三角角石超科又产生了延续至今的鹦鹉螺超科
管角石科化石,三叠纪末灭绝事件之后,鹦鹉螺目仅存此一科下的一个属(即新生角石属),此后的鹦鹉螺都是由这个属演化而来的
阿图尔鹦鹉螺科化石,起源于版舌角石科的它是鹦鹉螺最后一次科一级的分化
外扩角石科的化石,现生的鹦鹉螺科拥有一个存在于中新世的共同祖先,这个共同祖先就属于外扩角石科。
现生异鹦鹉螺属,鹦鹉螺科出现于全新世,几乎与人类同时,它们从不是什么古老的活化石。
生物体萌化(生命个体的娘化角色) |
---|
| 真核生物域 | 真菌界(注)与动物亲缘关系更近,同属于后鞭毛生物 | | | 植物界 | | | 脊索动物门 | 哺乳类 | | | 合弓纲(注)哺乳类另行列出 | | | 鸟类 | | | 蜥形纲(注)鸟类另行列出,恐龙、翼龙与鳄类、龟鳖同属于主龙形下纲,蛇颈龙所属的鳍龙超目尚有争议,沧龙、蜥蜴、蛇、喙头蜥则属于鳞龙形下纲 | | | 两栖类 | | | 硬骨鱼类(注)四足型类另行列出 | | | 软骨鱼类(注)与硬骨鱼的亲缘关系比人与鲤鱼还远 | |
| | 无脊椎 动物 | 节肢动物 | | | 软体动物 | | | 棘皮动物(注)后口动物,更接近脊椎动物 | | | 刺胞动物 | | | 栉水母动物 | | | 缓步动物 | | | 扁形动物 | |
| | 其他 | | | 色藻界(注)与植物同属双鞭毛生物 | |
| | 古菌域(注)与真核生物更加接近,同属新壁总域 | | | 真细菌域(注)原核生物因为包括属于新壁总域的古菌被拆了 | | | 病毒 | | | 虚构生物 | | | 其他 | |
|
注释
- ↑ 直角石亚纲(Orthoceratoidea)
- ↑ 杆石目(Bactritida)
- ↑ 箭钩角石目(Oncocerida)
- ↑ 鹦鹉螺目(Nautilida)
- ↑ 皱角石科(Rutoceratidae)是几乎全部泥盆纪至三叠纪鹦鹉螺的起源,大部分是直,弯曲、或紧密盘旋的壳,具有简单的缝合线和由翅、棘、节、肋和突起组成的表面装饰。
- ↑ 头带角石科(Tainoceratidae)
- ↑ 头带角石科(Tainoceratidae)的特征是具翅、褶边、棘、节或肋的直到弯曲或松散卷曲、外卷的贝壳
- ↑ 菊石亚纲(Ammonoidea)
- ↑ 菊石是典型的R策略生物,一次性生下相当多的卵,而鹦鹉螺则是K策略生物,一次只产下少量卵
- ↑ 鹦鹉螺目的壳饰从晚泥盆纪开始减少
- ↑ 克莱底鹦鹉螺超科(Clydonautilaceae)与三角角石超科(Triggonocerataceae)均出现于晚泥盆纪
- ↑ 三角角石超科(Triggonocerataceae)有外卷到内卷、一般侧扁的贝壳,早期种类有而后期种类大多无纹饰,该超科产生了存活至今的鹦鹉螺超科(Nautiluceae)
- ↑ 克莱底鹦鹉螺超科(Clydonautilaceae)为光滑的,卷曲到内卷的贝壳,缝合线直到高度弯曲
- ↑ 垂悬角石超科(Aipocerataceae),起源于早石炭纪,灭绝于中二叠纪,是鹦鹉螺目最小的超科;可能是最不为人所知的。该超科的特征是光滑的贝壳,体管在腹侧,缝合线近乎直。在已经紧密盘绕的石炭纪鹦鹉螺中,垂悬角石超科却很多呈弯曲甚至直的形态,颇具复古风格,因此有人推测垂悬角石直接由皱角石直接演化而来。
- ↑ 悬垂角石属(Aipoceras)
- ↑ 管缘角石科(Solenochilidae)
- ↑ 卡尼阶洪积事件,杆石也于此时灭绝
- ↑ 三叠纪末期地壳极其不稳定
- ↑ 汞中毒被推测在T-J灭绝事件中起到一定作用
- ↑ 三叠纪末,只有三角角石超科的管角石科(Syringonautilidae)的一个属从灭绝中幸存下来。管角石科具有光滑,内卷的壳,有轻微弯曲的缝合线,腹部宽圆,生长线密、微弯,体室约占壳阶的一半,与现代鹦鹉螺已经很相似。
- ↑ 新生角石属(Cenoceras)
- ↑ 鹦鹉螺超科(Nautilina)
- ↑ 外扩角石属(Eutrephoceras),晚侏罗纪到中新生代
- ↑ 纹鹦鹉螺(Liroceras)
- ↑ 波角石科 (Cymatoceratidae),这个科是从新生角石产生的最成功和最多样化的类群之一,从侏罗纪到中新生代共有10个属,以带有肋的贝壳为特征,是后三叠纪的鹦鹉螺类中唯一有纹饰的类群。波角石科最早出现于中侏罗世,一直生存到渐新世。在整体上,波角石是形态相似的,而辐射通过贝壳的形状、缝合线和纹饰反映出来。
- ↑ 板舌角石科(Hercoglossidae)最早出现在侏罗纪,在白垩纪的记录非常少,在新生代早期变得非常丰富和广泛。板舌角石具有内卷的光滑壳,其主要的进化重点是缝合线的修改。从晚侏罗纪的西蒙角石Cimomia开始,到晚白垩纪—始新世的板舌角石Hercoglossa,这些属之间唯一显著的区别就是缝合线的弯曲程度。其特征是线性的不断精细化的缝合线产生了深的缝合线裂片,最终形成叶和鞍。板舌角石分布于晚侏罗―渐新世,壳球形至盘形不等,脐窄小,表面具细生长线。缝合线微弯曲,有宽圆的腹鞍和侧叶。在脐缘附近有窄的侧鞍和宽的脐叶。
- ↑ K-Pg灭绝事件中,菊石亚纲全灭而鹦鹉螺只有假鹦鹉螺科灭绝。
- ↑ 阿图尔鹦鹉螺科(Aturidae),拥有鹦鹉螺中最复杂和特殊的缝合线之一,有宽阔平坦的腹鞍,狭窄而尖的侧叶,宽阔圆形的侧鞍,宽阔的背鞍由深而窄的中间裂片分隔,起源于板舌角石科(Hercoglossidae),是鹦鹉螺的最后一次科一级的辐射,它出现于新生代古新世,具有光滑,高度内卷的盘状外壳,复杂的缝合线和位于背部下方的体管。壳腹部圆形,侧面扁平。
- ↑ 在新生代,由于海洋气候的逐渐变冷,鹦鹉螺的种群更为衰退。波角石科和板舌角石科灭绝于渐新世,而外扩角石科与阿尔图鹦鹉螺科灭绝于中新世。到了现代只剩鹦鹉螺科的鹦鹉螺属(Nautilus)和异鹦鹉螺属(Allonautilus)幸存。
- ↑ 鹦鹉螺现在是濒危动物,从阿尔图鹦鹉螺科出现之后就没有再出现科一级的分化,现生的鹦鹉螺目仅存一科两属六种。
- ↑ 现存的鹦鹉螺属(Nautilus),起源于澳大利亚中新世的一个外扩角石祖先,实际上出现于全新世——与人类的出现同时,这说明它们是最近才形成的,物种的历史不超过几万年。
虽然现代鹦鹉螺只剩两属,看起来已经如风中残烛,行将就木,但不要忘了,在三叠纪后,鹦鹉螺只剩一属,而它们一直生存到现在,并演化出数百种新的鹦鹉螺类。现在鹦鹉螺的衰落,可能也只是它们历史上众多“危机”中的一个而已。
只要它们生存下去,我们便可能将见证一次新的演化和扩张,而不是最终的灭绝。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