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Soli/233
欢迎正在阅读这个条目的您协助编辑本条目。编辑前请阅读Wiki入门或条目编辑规范,并查找相关资料。
不论您是否隶属于ETO,属于降临派还是拯救派,ETO都祝您在本站度过愉快的阅读与编辑时光。
失去一切,失去包括我们在内的人类现在的一切。
“ | 在地球上待的时间越长,越感觉到整个人类文明史像是一场大梦。 | ” |
基本资料 | |
用语名称 | 掩体计划 |
---|---|
其他表述 | 掩体工程 |
用语出处 | 《三体》 |
相关条目 | 黑暗森林打击、环日加速器、黑域计划、光速飞船计划 |
掩体计划是刘慈欣所著科幻小说《三体》中的一个计划。该计划试图利用太阳系外围的类木行星,建立合适的掩体以阻挡太阳受到冲击时的大爆发,继而躲避黑暗森林打击。
计划背景
在太阳系的坐标被暴露后,人类希冀通过自身力量在黑暗森林打击中幸存,而三体世界毁灭的光信号,使人类有可能精确掌握太阳受到光粒打击时灾变的数学模型。于是,这方面的研究大规模开始,研究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掩体计划的诞生。
计划核心
根据数学模型的演算,太阳系外围类木行星的整体结构将在光粒打击后保持完好。计划以四大类木行星为掩体,在其背阳面建设供全人类移民的太空城。这些太空城紧靠各大行星,但不是它们的卫星,而是与行星一起绕太阳同步运行,这就使得太空城一直处于四大行星的背阳面,在太阳爆发时受到行星的屏蔽和保护。
计划历史
初期规划
掩体工程启动于广播纪元8年(公元2279年)前后。下文为对该工程规划的详细介绍。
展开掩体计划——地球文明的方舟,《时间之外的往事》,程心著 |
---|
掩体纪元初
在掩体工程基本完成后,约99.5%的人类迁移至太空城居住,掩体纪元开始。
掩体工程共建设了六十四座大型太空城,分别分布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背阳面。另外还有近百座中等和小型太空城以及大量空间站,在由它们构成的掩体世界中,共居住着约九亿人。
展开原文节选,对太空城的描述 |
---|
太空城
掩体世界的主体由64座太空城组成。每个太空城的政治地位相当于旧地球的一个国家,位于四大行星的各个城市群共同组成太阳系联邦,原联合国演变成联邦政府。
太空城的设计理念核心是“世界感”:其内部需有广阔的空间与开阔的视野,使居民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世界中。多数太空城为椭球体,用自转产生“重力”,并在中央装置人造太阳,按二十四小时一昼夜调节明暗。以下为一些知名太空城:
亚洲一号 掩体工程最早建设的太空城之一,呈规则圆柱形,长45千米,直径8千米,内面积359平方千米,沿轴均匀自转。此类太空城的优点是各部分的“重力”相同。
北美一号 掩体纪元初期人口最多的太空城之一,木星群落的商业中心。结构为球体,半径20千米。此类太空城的优点是只需一个人造太阳即可使各部分受到均匀光照,缺点是不同纬度的“重力”差异明显。
欧洲四号 掩体纪元初期人口最少的太空城之一,“富人区”,结构为椭球体。该太空城没有公用的人造太阳,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微型聚变太阳。
太平洋一号 掩体工程最早建成的太空城,不属于木星背面的城市群落,而是绕木星运行成为其卫星。不自转,没有城市推进器,亦没有人造太阳。因设计缺陷被废弃。治安管理混乱,居住着大量无业游民。
光速二号 科学城,曾用作黑域研究基地。是环日加速器生成的黑洞被注入木卫十三内部后,以黑洞为中心建立的城市。在高Way遇难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黑洞样品的研究中止,光速二号也被废弃,因此又被人们称作“鬼城”。
星环城 星环集团总部。集团总裁为程心,实际管理人为托马斯·维德。结构为轮辐状,半径约5千米,位于木星外侧的第二拉格朗日点。城市分为星环科学院、星环工程院和环日加速器控制中心。掩体纪元5年宣布独立,随即被联邦政府的舰队封锁。掩体纪元11年向联邦政府无条件投降,星环城与星环集团随即被接管。
掩体纪元末
我们都白忙活了。——罗辑
计划意义
计划相关
太阳系预警系统
地球文明博物馆
“ | 把字刻在石头上。 | ” |
该名称仅为联邦政府的对外宣称,其实际作用为人类文明的墓碑。
博物馆的前身为危机纪元初萨伊发起的“人类纪念工程”。该活动通过收集人类文明的资料并发向宇宙,旨在保留人类文明的记忆,后因可能助长失败主义而被叫停。后在掩体工程的建设开始时,该工程又被提上了日程。
博物馆建设在偏远的冥王星,为将信息在漫长的地质纪年里保存,其主体全部采用石刻,规划使用年限为一亿地球年。
星环城
光速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