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鲁迅 |
“ | 我实在没有说过这样一句话。[1] | ” |
——鲁迅 |
“ | 的确是我说的。[2] | ” |
——鲁迅 |
鲁迅 | ||
名字 | 鲁迅 | |
本名 | 周樟寿→周树人 字:豫山→豫才 | |
别名 | 鲁迅、迅哥儿、鲁滨逊、小行星坠落[3]、鲁逊 | |
昵称 | 周老、小白象(许广平用) | |
国籍 | 中国 | |
籍贯 | 浙江绍兴 | |
生日 | 1881年9月25日 | |
逝世 | 1936年10月19日(55岁) | |
星座 | 天秤座 | |
身高 | 1.6米(5英尺3英寸) | |
职业 |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 |
活跃年代 | 20世纪初 | |
代表作品 | 《朝花夕拾》《呐喊》 | |
相关人士 | 秋瑾 |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本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其祖父为其取字豫山,但因为“豫山”在绍兴方言里听起来很像“雨伞”,鲁迅受到了小伙伴们的嘲笑,遂将字改为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马甲大师[4]、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白话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的一个家境优渥的书香门第。1893年其祖父周福清向科举考试乡试主考官行贿案发,其父周伯宜虽然没有参与舞弊,但因此案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周伯宜因为此事抑郁寡欢,不久便卧病在床。为了将周福清捞出监狱、给周伯宜治病,周家花费了大量银两,因此家道中落。1898年他前往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进学,期间接触到西方的新思想;1902年到日本留学,起初决定学医,但后来认为学医无助于改善国民的思想和精神,因而弃医从文。
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到中国,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优级生理学、初级化学教员,绍兴府中学堂博物学兼监学教员,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等职务。1912年,鲁迅到民国教育部工作。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随政府搬到北京,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1科科长、教育部佥事。在教育部任职期间,鲁迅与钱玄同、许寿裳等人促成教育部通过章太炎的记音方案,作为汉语的标音符号、与钱稻孙、许寿裳合作设计了民国国徽、设计了北京大学校徽。后被教育部署总长章士钊免职。鲁迅为此向民国平政院提起行政诉讼并胜诉,本来依法可以复职,但他却选择离开民国政府。易培基接任教育总长后,签署了让鲁迅复职的命令,并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身份给鲁迅发了教授聘书。
1918年鲁迅创作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收录于《呐喊》,这也是他首次使用“鲁迅”的笔名),以一个狂人的口吻对“吃人”的封建腐朽思想予以抨击。此后他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及杂文,其中小说《阿Q正传》被普遍认为是其代表作。其作品多为文风犀利的讽刺性作品,以批判国人劣根性、揭露社会的黑暗腐朽为主;但也绝非是为了批判而批判,亦有“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之类对于青年寄予厚望、希望改善现状的思想在内。除了本人创作之外,鲁迅还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
1919年11月,鲁迅三兄弟卖掉绍兴的老宅,共同购买了北京西城八道湾11号三进的四合院后全家搬迁至此居住。1923年7月18日,周作人写信与鲁迅绝交。后因为与弟媳羽太信子发生矛盾,鲁迅搬到砖塔胡同居住。鲁迅在此期间把笔名换成“宴之敖”。据鲁迅解释,“宴”字由“家”的上部、“日”、“女”组成,而“敖”有“放逐”的含义,这个笔名的意思是“我在家里被日本女人放逐了”。
1926年3月18日,三·一八惨案发生,鲁迅对北洋政府极其失望,于是离开北京,但是(直到1931年12月)这段期间鲁迅一直拿着北洋政府教育部提供的每月300大洋工资,前往厦门大学担任教授。1927年1月16日,鲁迅离开厦门,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但是后来中山大学又聘请了顾颉刚前来任教,鲁迅又不喜欢顾颉刚,于是又离开了广州。
1927年10月,鲁迅搬至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与许广平同居。在此期间创作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且”、“介”两字分别为“租”、“界”两字的右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意为“半租界”。1929年9月27日,其子周海婴出生。
1932年1月28日,日军入侵上海。30日,鲁迅和周建人两家躲进鲁迅的密友内山完造创办的内山书店的三楼避难。2月6日,鲁迅和周建人一家以及仆人等十人又到英租界内的内山书店分店避难。1933年4月11日,内山完造以内山书店职员的名义替鲁迅租下大陆新村的住所。鲁迅在此处走完了人生最后的3年半时光。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写下其最后一篇文章《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和肺气肿诱发的严重气胸,医治无效,病逝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终年55岁。在去世之前,鲁迅曾将遗嘱发表在1936年9月5日的《中流》第二期上,文章名为《死》:
“ | 我是到底相信人死无鬼的。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礼仪,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 ” |
——《死》 |
尽管鲁迅只求葬礼尽可能从简并草草了事,但鲁迅的逝世依然引发了轰动。文艺界人士请求民国国民政府举办国葬,但民国国民政府不予理会。于是,文艺界人士自发于1936年10月21日举办了葬礼。鲁迅灵柩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的白旗。有2万余名上海市民前来参加,送葬队伍从徐家汇一直排到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现鲁迅公园)。
鲁迅的大部分语录针对的是他所处于的民国时代。然而很多时候,这些语录放到今天用依然很合适……
以及若干木刻版画及篆刻作品(待补全)
鲁迅在明面上是严肃的,但是本身是一个可爱的大先生。当代up主将其做成鬼畜或者是传记可以加以借鉴(见bilibili),倘周老在世,怕因此而笑吧。
另有APP名为“鲁迅追番”。
“ | 我即使是死了,钉在棺材里了,也要在墓里,用这腐朽的声带喊出:████[5] | ” |
——鲁迅(我TM没说过这句话) |
然而作为白学代表作的这句话并不是鲁迅的名言,只是模仿鲁迅的文风写出来的一句话而已。原句可能是“我想,普遍,永久,完全,这三件宝贝,自然是了不得的,不过也是作家的棺材钉,会将他钉死。”——《答〈戏〉周刊编者信》(《且介亭杂文》《全集6》)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与其衍生oo救不了xx虽然基于鲁迅非虚构的文章(《藤野先生》),但是也不是鲁迅的名言。
鲁迅与克苏鲁神话世界观的初创者洛夫克拉夫特为同时代人,并且二人的创作都受到了爱伦·坡的影响,因此部分读者会讨论鲁迅的文风与克苏鲁的联系。《呐喊》中的《狂人日记》与《白光》也被认为“很有克味”,而部分国内的克苏鲁爱好者也会模仿鲁迅的文风写作。
受以上两个梗的影响,鲁迅的照片配上虚构的名言成了一个梗(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相似的伪名人名言的Meme的影响),其中最有名的是可以将这个梗无效化的“这话我没说过”。
“ |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 |
——鲁迅 |
“ | 从来如此,便对么? | ” |
“ | 救救孩子…… | ” |
由鲁迅著名作品《孔乙己》中台词衍生而来的各种魔改段子,详情可在条目欣赏。
“ | 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 ” |
“ | 你也配姓赵? | ” |
“ |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 ” |
“ |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 |
——阿长 |
有人把“哼哼哼啊啊啊啊啊……”的大叫加在了野兽先辈上,因为开头是三个“哼”,而中国银梦民很多又学过鲁迅的文章,所以银梦民们便联想到了“三哼经”。
“ | 啊呀,骇死我力! | ” |
——煮饭老妈子 |
被银梦民用在各种可能并不吓人的场景,表示自己受到惊吓,最典型的就是在各类二创视频中的佐佐木淳平突脸。
人血馒头:现普遍用于批判消费死者的行为。
“ | 我真傻,真的…… | ” |
“ | 可恶,然而…… | ” |
“ |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 ” |
——《而已集·小杂感》 |
“ | 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 | ” |
——《论照相之类》,1924年11月11日 |
“ | 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 | ” |
——《最艺术的国家》这篇其实不是鲁迅写的,1933年3月30日 |
鲁迅本人认为京剧实非国粹,而是传统文化之糟粕,男人饰演旦角更是缺乏美感且不自然,故有此言。然而一经断章取义,便……没有日本二次元,中国也没那么多伪娘
1923年,鲁迅因为与弟媳羽太信子发生矛盾,与弟弟周作人绝交并从家宅中搬出。他自嘲“在家中被日本女人赶出”,于是自创了一个笔名“宴之敖”。后来鲁迅在创作小说《铸剑》(原名《眉间尺》)时,给那个帮助眉间尺报仇的神秘人起名“宴之敖者”(眉间尺复仇的故事自古有之,而那个帮助报仇的神秘人的姓名则一直没有记载,将神秘人命名为“宴之敖者”是鲁迅的原创)。由此看来,鲁迅可能是“小说作者穿越到作品”这一套路的鼻祖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