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原名 | スーパーファミコン Super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 |
研发商 | 任天堂 |
类型 | 家用游戏机 |
世代 | 第四世代 |
发售日期 | 日本:1990年11月21日 台湾地区:1990年11月21日 韩国:1990年11月25日 北美:1991年8月13日 欧洲:1992年4月11日 墨西哥:1992年4月11日 澳大利亚:1992年7月3日 巴西:1992年 香港:1993年 以色列:1993年 |
销量 | 硬件:4910万台 软件:3.7906亿份 |
最畅销游戏 | 超级马力欧世界 (捆绑销售,约2061万套) 超级森喜刚 (捆绑销售,约900万套) 超级马力欧卡丁车 (捆绑销售,约800万套) |
媒体 | 卡带 |
输入 | Super Famicom Controller Super Famicom Mouse Super Scope/Nintendo Scope Score Master |
输出 | 最小256×224像素 最大512×478像素 |
在线服务 | Satellaview(仅限日本) XBAND |
向下兼容 | 否 |
前代机种 | Family Computer |
后继机种 | Nintendo 64 |
Super Famicom(日语:スーパーファミコン)是由任天堂开发的第四世代16位制式家用游戏机,简称SFC。欧美地区发售名称为Super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简称SNES、Super NES或超级任天堂;韩国地区发售名为Super Comboy,由现代电子公司代理发行。该设备于1990年起公开发售。
Famicom的硬件设计师上村雅之负责了Super Famicom开发。
1990年11月21日,Super Famicom在日本地区正式发售,售价为25000日元。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任天堂准备的首批300000台库存便销售一空。1991年8月31日,Super Famicom以Super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的名义在美国部分地区限量发售,售价为199美元,直到同年9月9日,才开始全国性的发售。翌年4月,该设备在英国及爱尔兰发售,售价为150英镑。
在SFC发售之初,任天堂为附带发布了两款首发游戏,分别是《超级马力欧世界》《F-Zero》,第三款游戏《爆破精灵》直到游戏机发售后才开始公布。
1997年10月,任天堂在北美地区公布了经过重新设计的SNS-101型号游戏机,售价99美元。该型号比旧SNES设备更加轻薄,但不支持S-Video和RGB输出。
1999年,任天堂停止了SNES的生产,但在日本贩售的SFC和旧型的FC直到2003年9月25日才停止生产。
SNES寿命周期结束后,任天堂将其中的部分游戏移植到了Game Boy Advance平台上。2005年任天堂公布了模拟器服务,允许用户通过模拟的方式在Wii平台上运行SFC游戏。2007年10月31日,由于关键零件库存耗尽,任天堂总部宣布不再为FC、SFC设备提供维修服务。2016年3月3日,SFC部分游戏登陆任天堂eShop,允许玩家在Nintendo 3DS XL设备上下载和运行。2019年9月4日,一批SFC精选游戏加入Nintendo Switch Online会员免费服务中,用户可以通过下载Super Famicom Nintendo Switch Online应用运行。
SFC使用了一枚理光5A22中央处理器——一种WDC 65C816微型处理器的衍生产品,相对于原版65C816,增加了专门的乘除法运算单元。该处理器具有一个8位数据总线和两个地址总线[1]。 其中24位“总线A”由CPU控制,连接卡带、CPU与128KB的内存,而8位“总线B”由图形协处理器(PPU)控制,连接卡带、内存、图形协处理器、音频协处理器、扩展槽与CPU。在使用NTSC制式的地区,该处理器的标称时钟速度为3.58兆赫兹,但在访问一些较慢的外围设备如手柄时,它可以自动降低到至2.68兆赫兹或1.79兆赫兹。
SFC的图形子系统由两个独立的PPU组成,其中PPU 1负责放置精灵块,并对精灵块运用旋转和缩放变换,PPU 2则负责绘制背景,并且提供马赛克和淡入淡出等效果。两个PPU共享了64KB的显存,也同时连接在总线B上,但是只有PPU 2连接了视频编码器,负责输出视频信号。严格意义上说,这两个PPU并不是并行的(不是今天的多gpu技术),而是组成了一条图形流水线,生成图形的过程遵循CPU→PPU 1→PPU 2的顺序进行。
SFC的音频子系统由一个索尼的SPC700八位CPU和专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组成,这两个处理器共享64KB的音频内存。不同于上一代Famicom的音频系统,SFC的音频子系统是基于播放音频数字采样的,可以同时在八个通道播放16 位分辨率和 32 kHz 采样率的音频。由于音频子系统也有一个CPU,实际上游戏开发者需要自己写音频系统驱动以指导其运行,这就导致SFC的音乐质量差别巨大,甚至有些游戏的SFC版音乐比FC版要差。
为了防止盗版游戏泛滥,任天堂为所有地区的Super Famicom/SNES主机都安装了CIC芯片[2],只有当检测到插入的卡带上的另一个类似的CIC芯片时才会让主机运行。
SFC游戏机随包装附送两只Super Famicom Controller有线游戏手柄,该设备由兰斯·巴尔设计,采用了人体工学原理。和FC相比,SFC的手柄依旧包含了左侧的一组十字键,右侧的“A”“B”键,以及中间的“Start”“Select”键。但是,SFC还额外增加了两组按键——分别是正面的“X”“Y”键,以及肩部的一“L”“R”键。
在不同地区,SFC设备附送的手柄外观也略有出入:在日本和其他PAL制式地区,手柄右侧“A”“B”“X”“Y”键的键帽颜色与商标配色相对应,而北美地区的“X”“Y”键是淡紫色,“A”“B”键深紫色,而且键帽表面都有内陷。
超级任天堂卫星广播接收器,亦被称作BSX系统,于1995年推出。除了该外设外,还需要玩家自备卫星电视信号的卫星天线和解码器才能使用。卫星天线接收卫星信号后,将信号传输至,再由解码器传到Satellaview接收机上,储存在专用卡带中。可用于下载游戏数据(包含游戏本体、游戏补丁和更新内容等)、接收广播节目“超级任天堂时间”并付费订阅音乐电台。任天堂还在特定时段发布专门互动游戏挑战,并为取得优胜的玩家赠送奖品。之后甚至推出了一些只能在Satellaview设备上才能玩到的游戏。
Nintendo Satellaview是一款比较失败的外设,其失败原因有三:第一,没有授权零售,只能通过邮购的方法购买,导致普及率不高;第二,推出的时间点尴尬。一年前竞争对手都已经推出了第五世代主机Saturn和PlayStation,在SFC上新推出的这项服务显然不如次世代主机的新游戏有吸引力;而在同一年,微软也发布了里程碑产品Windows 95,互联网开始普及。卫星广播的市场受到严重挑战;第三是卫星电视信号的卫星天线和解码器都较为昂贵,也难以操作,小孩子玩不懂,而玩得懂的大人都被吸引去买下一代主机或者折腾互联网去了。最终在2000年Nintendo Satellaview停止服务。
1988年,任天堂与索尼签署合作开发协议,希望为未来的任天堂系统共同开发一款基于CD-ROM的平台,开发代号“PlayStation”。后来双方开发出一台搭载有CD-ROM的SFC主机。由于索尼在开发合同中加入了“SONY有权在PS上发售独立版权的CD游戏”的条款,导致任天堂和索尼的合作破裂,该主机遂未能发行。2020年3月7日,全世界仅存的一台原型机以36万美元的价格被拍卖出。[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