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杂志《连环画报》 | |
基本资料 | |
用语名称 | 连环画 |
---|---|
其他表述 | 连续画、小人书 |
用语出处 | 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图书 |
相关条目 | 漫画、四格漫画 |
连环画是用多幅画面叙述一个故事并常伴有文字描述的绘画形式,是漫画的一种,在中国大陆最为多见。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将连环画分为五类:
中国连环画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与《女史箴图》上就出现了连环画的一些特征。而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在宋代带有插图的书本大量出现,其中宋嘉祐八年刊刻的《列女传》已经与现代的连环画极为相似——上方为插图,下方为文字,通过连续的插图来描述内容。而进入明清两朝,章回体小说的发展使得这种以插图叙述故事的情况越发多见。
随着石印技术的不断发展,1882年,上海《申报》出版了《点石斋画报》增刊,与1907年在天津出版的《醒俗画报》南北遥相呼应,通过画报来讲述当时的新闻事件,开启了中国近代连环画发展的序幕。而1899年由上海文艺书局出版的《<三国志演义>全图》则成为了中国第一部用连环画形式描写文学作品的连环画作品。在民国时期连环画快速发展,但尚未有统一的名称,“小人书”“菩萨书”等诨名成为了主要的称呼形式,直到1925~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一系列以《连环图画》为名的连环画书籍,这才确定了它的名字。之后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和敌后地区文艺活动的开展,在“开展‘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文艺”的号召下[1],贴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连环画作品增多了起来。这不仅确立了日后连环画的发展趋势,也奠定了连环画在文艺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众图画出版社和之后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诞生,各地政府都开始组织文艺作品的集中刊行,而连环画以其成本低、产量高等特点在一众文艺作品中脱颖而出[2],成为主要推行的作品,在“百花齐放”的号召下愈发成熟。这一时间段被称为连环画的第一繁荣期。这一时间段的连环画呈现出题材内容多样化、形象塑造个性化、构图多样化的特点,在作品艺术特点愈发鲜明的同时还培养了一批有极高创作热情的作者,为之后的第二次繁荣埋下了伏笔。这一时间段的《白毛女》(华三川)、《山乡巨变》(贺友直)等都是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连环画。
自改革开放开始后,文化产业的宽松让连环画产业重新发展了起来。这一时间段的连环画出现了新的特点:题材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同时题材逐渐完善为现存的五种分类。在这一时间段连环画印量大的特点被充分地发挥出来,老中青三代积极参与连环画创作,第二次连环画繁荣诞生了[3]。但这一繁荣美好而短暂,很快连环画便被快速引入的外国漫画所淹没,开始转入回忆与收藏的时代。
如今,连环画与其说是一种娱乐方式,不如说变成了一种保值的收藏品。在一份连环画拍卖出万元天价时[4],它本身的娱乐价值正在逐渐消退。即便如此,作为两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连环画仍旧是不可泯灭的时代文艺作品。
连环画的主要特点可以总结为四个字:“小”、“俗”、“雅”、“独”[5]。
在这些特点之外,连环画的另一个特点是非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可以让连环画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出更加宽广的内容,这一叙事方法自元曲开始发扬,而在连环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