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供番《喜羊羊与灰太狼》官方贺图 | |
基本资料 | |
用语名称 | 子供番 |
---|---|
其他表述 | 儿童番、低幼动画、儿童/少儿动画、“动画片”、G-rated |
用语出处 | 日语“ |
相关条目 | 《聪明的一休》、《喜羊羊与灰太狼》(本条目配图) |
子供番(在中国内地,大部分20世纪90年代前出生的人士直接称呼为动画片),即低幼动画,是对“专门供孩子们观看的动画番剧”的称呼。该称呼的主要使用者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ACG次文化爱好者。
“
由于是专门为孩子们准备的,为了保证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在人设内容上都有严格的限制,比如说限制角色的衣服样式,限制流血镜头与性暗示镜头的出现,同时这些动画往往会让故事情节尽量简单化、美好化、理想化[1],以保障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此外,“子供番”和儿童玩具产业也相当密切。一些子供番的画风、剧情和制作方授权儿童玩具制造商制作、销售的玩具有相当程度的关联,甚至有些制作方本身就是儿童玩具制造商,这种动画也就是所谓“玩具番”。甚至子供番具有上述特征,目的之一可能是使儿童的家长对相关内容高度信任,从而促使他们接受其子女购买对应玩具的请求。
与子供向动画相对的是全年龄向或成人向动画。在日本市场的所有动画中,子供向数量所占比重较小,而成人向所占比重较大,类别也较之更为丰富。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伴随上美厂这类计划经济世代的动画厂没落,商业动画率先出现于广东地区。这些广州动画公司或是起源于动画外包,或是起源于玩具制造,开始自己制作自己的动画,这些粤系动画与21世纪10年代以后在中国其他地区成立的新型动画公司风格迥异,如2头身3头身,动物主角,休闲搞笑的风格,大比例的简单色块,具有明显的低龄向特征。此外,21世纪初亦存在如三辰卡通和宏梦卡通这样的湖南系动画,与粤系动画风格有许多相似之处,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前者的影响。
21世纪之后,广电总局开始限制引进动画在黄金时段播出其实根本就是不再引进新动画,并按分钟给予国产动画补贴。一直以来没有实行影视分级制度的中国对影视的审查也越来越严,以达到“让所有的年龄都能观看影视节目”、“影视内容不能轻易诱惑未成年人,让其轻易模仿和受到伤害”的目的。与此同时,中国一些孩子因看动画、盲目模仿动画的行为而出事,但他们的家长却完全不负管教责任,只是永远把责任推给动画,盲目举报、控告动画公司,要求其负连带的法律责任。
在以上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的子供番只有G级(全龄级)而没有PG级(成人辅导级),国内动画公司只能制作大量子供番甚至是低质番充斥电视屏幕。于是,21世纪10年代以前,成人动画被认为是稀有物种,但同时高频率推出的量产子供番多数剧情和作画质量都上不了台面,更加强化了人们认为动画“幼稚”、“只适合小孩子看”的固有观念,最终导致动画片或者卡通这些词语纷纷被“污名化”,几近等同于子供向动画。为了避免被误会成儿童片,一部分被认为具有成人内容的日本动画开始被称作动漫,而事实上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统称而已。那时甚至产生了一种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迷惑定义:日本的非低幼动画才能叫“动漫”,中国的低幼动画只能叫“动画片”。渐渐地具有成人内容的国产动画也开始被冠以“国漫”、“含有日漫风格的国漫”等之名了。
21世纪10年代以后,随着网络放送国产动画的崛起、电视动画的停驻不前、滥发补贴的停止,中国开始诞生越来越多非子供番的动画作品。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非子供番的动画互联网的收视比电视台高出许多倍,曾经霸占了中国屏幕,被广电总局认为是“中国动画的精神支柱类型”的子供番开始出现负增长。中国大陆一些一直以来做低幼动画的动画公司也不得不开始转型,如原“粤系”动画公司也开始在网络动画兴盛的大环境下谋求转型。
随着时代的变迁,“子供番”一词的定义和涵盖范围会发生变化:
“子供向”动画在世人的评价在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中也有不同。有些子供向动画刚面世的时候受到家长甚至是部分目标受众儿童的厌恶,但长大后这些动画纷纷成为了童年回忆,滤镜的存在导致这些子供向动画风评反转。而另外一些子供向动画刚面世时受到小观众的喜爱,但家长和其它年龄段群体却不买账。随着小观众成人后对动画的正面评价成为主流舆论,这些动画的风评反转。
被划上删除线的作品名为长期被误解为子供番的非子供番,或名义上是子供番但内容和“子供向”完全不搭边,被戏称为“伪子供番”、“迫真子供番”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