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 |
用语名称 | 校园欺凌 |
---|---|
其他表述 | 校园霸凌 School Bullying いじめijime |
用语出处 | Dan Olweus(挪威) |
相关条目 | 校园暴力、校园种姓、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职场欺凌、网络暴力 |
校园欺凌/校园霸凌是一种发生在校园的社会现象。包括但不仅限于“校园暴力”。一般指同学之间言语羞辱、倚强凌弱、敲诈勒索、甚至孤立、围殴、虐待、强奸等行为。不仅在现实中常见,在众多ACG作品中也多次出现过。
如果您在现实中正在遭受校园欺凌/校园霸凌,不要害怕、退缩,第一时间寻求帮助。隐忍不是问题的解决方式。
校园霸凌(School Bullying)这个名词是挪威学者Dan Olweus定义的: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霸凌以多种形式存在,如暴力霸凌、言语霸凌、社交霸凌、网络霸凌等。
广义上说,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器械、媒体舆论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欺凌。
在日本是这样定义霸凌的:「当該児童が、一定の人間関係のある者から、心理的、物理的な攻撃を受けたことにより、精神的な苦痛を感じているもの。」 根据2015年日报文部省《儿童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有将近半数的小学生受到过“被排斥、无视、说坏话、孤立、身体和所有物被侵犯”等各种类型的霸凌。而初高中里有同样遭遇的也占到了近40%。总体上看,近半数的学生都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霸凌。
在日本,校园霸凌现象非常普遍,受到霸凌的对象有很大的随机性。而“跟别人不同”是受到霸凌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应对霸凌问题,日本文部省公布了《霸凌防止对策推进法》,设立了24小时求助热线,而每一位老师都要学习如何处理霸凌问题。2015年开始,NHK在开学后的每周都会播放「いじめをノックアウト」击退霸凌系列节目。
在欧美国家,高年级学生也会用武力欺负后辈,泼冷水扇耳光都算是轻的。日本有学者比较过欧美和日本的霸凌,日本的更倾向于同班同学,而且是偏向于心灵上。
在中国,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对象、边界并不明确。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近年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很多学校轻视甚至无视法制与规则教育,尤其是生命、尊重与心理教育。由于很多国家的教育时间很长,教育地点不会大变,受害者往往会长期受到欺凌。
在欺凌过程中,欺凌者会影响受害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通常胆小怕事、逆来顺受,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造成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甚至患上了PTSD(创伤性应激障碍)。少部分受害者则会对欺负者展开报复。
除了霸凌者和受害者,最外面还有一层人数最多的“旁观者”,旁观者里有学校、父母、朋友、网上的键盘侠等等。当旁观者选择伸出援手时,他们会成为“仲裁者”,有可能会遏制霸凌,但如果选择冷眼旁观,霸凌就会变本加厉。很多被欺负的人选择沉默,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即使和别人说了也无济于事,反而会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
校园欺凌事件一直都客观存在,之所以近年才被人们重视,一方面原因是有些事件明明是欺凌和侮辱,却会被旁观者认为是玩笑和打闹,另一方面是绝大多人(尤其是教师、家长)不愿意正视欺凌现象,甚至放任和纵容。
事实上有很多人(包括父母、师长、看客)都倾向于“受害者有罪论”这些人才有罪,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把受欺凌的原因无脑归结到受害者头上,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往往这也是很多极端事件发生(比如受害者休学、转学、搬家、甚至自残、自杀、被施暴者杀害[1])的根本原因。事件发生后不指责施暴者也许是因为某些原因对施暴者没办法,反而对受害者口诛笔伐他们本身才是应该被口诛笔伐的,更加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可悲的是,“受害者有罪论”自古就有,《周易·系辞上》中就有“慢藏诲盗,冶容诲淫”,传达了一种“东西不保管好活该被偷,穿着太妖艳活该被强X”的畸形思想。
随着时代进步,许多国家开始正视校园欺凌的严重性,许多校园欺凌情节更列入刑法范围。触犯刑法的校园欺凌加害者,若是未成年人则会移交感化院辅导,但若是情节过严重或加害者达法定成年标准,则会面临有期徒刑的刑责。
通常霸凌不会因为受害者的默默忍受而停止,越是忍受,施暴者越是猖狂,所以除了社会上要对他们给与关注之外,受害者本身也要学会坚强,学会积极求救和抗争,否则可能连想要帮助他们的人也只能爱莫能助。因为霸凌实施者通常也是色厉内荏,柿子捡软的捏,如果自身强大了,哪怕没有强大的实力,有了强大的气势和意志,也很容易让对方知难而退。
在日本有过很多反映校园霸凌的电影,比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告白》。而在ACG领域,描写校园霸凌的情景也是非常之多,比如《哆啦A梦》中的胖虎一伙欺凌大雄、《声之形》中主角和同学欺负残疾的西宫硝子等等。甚至有一部分作品明摆着就是以校园霸凌为题材而创作,作者希望能引发社会更多的关注。还有一些作品虽然有霸凌元素,但霸凌只是起到一种反差对比的效果,比如在现实生活中被欺凌,而在一些虚拟游戏中却是一个极度恐怖玩家的角色(漫画《为自己而战》),从而淡化了霸凌的敏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