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 ” |
——《马太福音》25章29节 |
基本资料 | |
用语名称 | 马太效应 |
---|---|
其他表述 | 两极分化、积累优势、赢家通吃、良曲无人、佳作无人 |
用语出处 | 经济学、社会心理学 |
相关条目 | 网红、Imba、IP经济、圣经 |
马太效应指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弱者更弱,强者更强”,即两极分化的现象。该用语经常被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进行运用。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了一个科学界常见的例子,来概括两极分化这一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后来他将此现象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并将其命名为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的第25章14-30节讲述了一个寓言,寓言的内容生动体现了“少者更少,多者更多”的思想,而马太效应正是因此而得名的。
“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作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子在这里。’
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
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其实从圣经原文来看,有时候马太效应的出现是因为较弱一方自身的实力不够,而较强一方可能带有较强的占有欲,因此就会有类似的状况。但当今引起马太效应的原因实际上十分复杂,包括初始状态的随机微弱差异被蝴蝶效应放大后成为不可消除的壁垒,引发起点公平也不一定能保证结果公平的讨论。
由于马太效应本身就是用来描述各种情况下,两极分化社会现象的用语,因此在三次元中的示例可谓数不胜数。
在ACG圈中,最能体现马太效应的地方之一就是各视频网站和社区。
除此之外,马太效应在ACG圈中也有其他的表现形式,比如除了纯靠运气的游戏之外,其他各种有竞技元素的游戏都普遍带有“积累优势”的设定,即赢的更容易再赢,输的更容易惨败。
马太效应实际上对人心理和精神是具有双向影响的。从消极方面看,在各平台处于弱势群体的新人,由于很容易受强势的大佬和流量党的影响而使自己放弃变强的努力,因此也就容易形成越弱越不想行动,越不想行动越弱的恶性循环;但如果能够把握其积极一面,通过不懈的努力提升实力和关注度,使自己走上逐渐变强的良性循环,那么它的正效果就能被发挥到极致。但问题是很少有人具有能够使自己真正变强的毅力,再加上当今的流量势力实在是过于强大而顽固,所以想真正利用好马太效应的积极效果还是很不容易的。
(待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