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 |
用语名称 | 萌 |
---|---|
用语出处 | 萌文化中的用法源自日语词“萌え” |
相关条目 | 萌属性、萌文化、御宅族、天然萌、可爱 |
“ | 万物皆可萌 | ” |
——萌娘百科 |
萌 (日语:
萌本来是指“草木初生之芽”[参 1]等义,即描述草木等植物萌生出新芽时的一种状态或过程。
御宅族和其他的ACG喜好者们将用这个词用于形容极端喜好的事物。这些事物中包含了一种令人喜爱、兴奋、狂热的感情。萌引发的情感是不能光以“喜爱”表述的,萌诱发的欲望或幻想也不见得带有一些不可描述的内涵[2]。
ACG次文化意义上的“萌”,其含义,具体来说,可以理解为“个人因着人物的某些特征而由内心萌生出一种像燃烧般的共鸣感觉”。观察者能否“萌”上被观察者,很大程度上是视乎个人因素的,也即是说因人而异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萌”。即萌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
“萌”在英语里可以相当于“Cute”,即可爱。在欧美地区,观众们对于萌系作品的定义大多为Cute Girls Doing Cute Things(简称:CGDCT),译为“可爱的女孩子做可爱的事”。简称“萌娘萌事”。(大雾)
Cute在中文中通常被翻译成“蔻”(古有“豆蔻年华”,是年轻、阳光、活力的注解),和“酷”(Cool)并称。但实际并没有“酷”流行。
除此之外,“Moe”在英语语境下其实也可以是一个男性名字,读作“莫伊”。比如《辐射4》在钻石城就有个商人叫Moe。
关于「萌」这个字现今用法的来源,至今依旧众说纷纭,以下为部分几种的说法:
(P.S.现在,在中文ACG文化圈中,通常将“燃”作为另一种相对的意义来使用,即萌生出热血沸腾的感觉,多用于战斗、比赛、努力为某事奋斗、为人生喝彩等方面。)
有些学者认为,在传统日本社会,各种限制和约束使得人的情爱受到了压抑,这反而使得人们对刺激的、有吸引力的东西更加渴望。换言之,“萌”是一种“希望得到刺激和激发的愿望”。这种愿望既包括怜惜的爱,也有性的欲求。最初,“萌”通常只用于形容女性(但在腐文化中并非如此,参见萌的其他含意段落),特指动漫作品里那些年幼、单纯而漂亮的年幼女性。她们的特点是“犹如萌芽般”的娇嫩、单纯和可爱,并以大眼睛、制服、超短裙、长筒袜、兔耳等为特征。
后来,该用语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成为一个较广泛意义上的次文化用语。随着动漫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萌属性诞生和流行;“萌”一词可应用的性别、年龄段、物种等也扩大了。除了应用于人类女性外,也可以用于形容讨人喜欢的男性,甚至非人类、非生物等。[1]
“萌”本身具有“好色而慕少艾”的意味,具有一定的“性意味”。必须强调的是,所谓“性意味”并非指“性暗示”,“知好色而慕少艾”是人性,并不代表这就是色情。觉得一个角色萌,不代表需要有性暗示,但却必须配合受众的性取向。“萌”是一种“发乎情,止乎礼”的感情冲动、一种对可以成为恋爱对象的角色的好感。这只是一种情感的悸动而已,是美好和正面的,不必对此表示反感。
“萌”不限于“男观众对女角”,理论上只要符合性倾向,即可说某角色很萌。女观众一样可以觉得男角很萌,女性亦一样可以说女角们很萌。当然女性看男角的“萌”,也必然有其一套特别的系统。“萌”的应用与“性感”有点相似,女生一样可以觉得男生很“性感”,但男生必然不会用女生的角度,觉得另一个男性“性感”。同理,多数情况下,男观众只会说女角萌,不会说一个正太或少年萌。相反,女生就可以。
但是,有时候一个男观众之所以也会觉得一个正太很萌,那可能是因为正太身上有着符合观众性取向的一些特质,比如温柔等女性化的特征,并不代表观众的性取向发生了改变。[来源请求]
萌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混用的情况。最容易弄错的,是“萌”与“可爱”的区别。“萌”与一般所说的“可爱”一词表达的感情和意义相近,但并不等同。(然而,在中国,随着近年网络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大量网络流行语遭到了不了解其本义及渊源者的滥用,“萌”、“卖萌”等用语也不幸在列。由于理解的不足以及文化的隔阂,把“萌”一词单纯当成“可爱”来用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两个词的界限也逐渐模糊。)
一、萌的意义更广泛。“可爱”指的是在幼小柔弱的事物身上体现出的令人喜爱特征。然而,除了幼小柔弱之外,还可以有其它各种各样的词来形容一个角色的“萌”。
二、二者最初的应用领域不同。“萌”的使用者,通常是ACG次文化人群、二次元世界住民;而“可爱”的使用者,通常是与ACG次文化无关的一般三次元人群。目前“萌”大多用于二次元,若在三次元中用到“萌”,通常是评价者采用了与ACGN次文化中类似的审美标准。然而,21世纪10年代以来,随着萌在三次元的泛滥,使用“萌”一词代指“可爱”的人群也逐渐失去了所谓的二次元三次元之分。
三、二者形容的对象不同。
“可爱”是非常传统的词语,词义已经很固定。它可以用于形容人、动物,甚至死物。小孩可以很“可爱”,一只小猫可以很“可爱”,一枝肥肥短短、设计吸引的原子笔也可以很“可爱”,当然一个ACGN角色也可以很“可爱”。
但“萌”与“可爱”不同,基本只能形容“人”(这个“人”,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文艺作品中虚拟的。“萌”跟所有只能形容人类的形容词(例如:豁达)一样,可以用于文艺作品里的“角色”上),不能形容“物”。比如,我们可以说“令狐冲很豁达”,但不可以说一只老虎“很豁达”(除非用了拟人修辞)。同理,我们可以说“小樱很萌”,但却不能说一只小猫、一只滑鼠“很萌”。
另外,语文本身千变万化,并没有必然的规则。Galgame作品《月姬》是死物,如果说“《月姬》这作品很萌”,语法上、逻辑上都没有错。但要知道此句的伸义,是“《月姬》这故事的角色都很萌”,实际上并没有违反“萌”是不及物形容词的原则。
当然,要让物品变得萌,“拟人化”可以做到。一个操作系统不能萌,但拟人化的操作系统娘就可以。一只猫不能萌,但猫娘就可以(如《万能文化猫娘》、《Di Gi Charat》)。但本质上,萌的对象仍是人,不是物件本身。
四、上文已提及,萌的内涵有一定的性意味。这更加决定了它不能与可以形容死物的“可爱”混为一谈了。
“萌文化”约在2003年,以东京秋叶原为中心流行开来。2004年和2005年,“萌”当选为当年日本全国第一新潮用语。[1]
日本电脑娱乐供应商协会(CESA)在2006年4月24日发表了一份以日本大众消费者为对象所做的《2006年CESA大众生活者调查报告》,在调查中将萌定义为“对漫画、动画、游戏的角色产生爱情”。调查显示,了解此一用词的群体在性别方面并无差异。而在年龄层方面,男性以20~24岁最高,占8.9%。女性以15~19岁最高,占12.1%。[2]
目前,“萌”一词在日本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也已经广为流行。在英语地区,与萌并列的称呼CGDCT一词的来源已经难以寻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该词在2007年《幸运星》以及2009年《轻音少女》上映后在欧美动画观众中流行起来。2012年,香港有乐团以“萌”的罗马字“MoE”为乐团名称,并用动画音乐及Cosplay宣传萌文化。
在ACG作品中,为了使设定的角色更萌,在人设上往往有一些特别的手法。
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的二次元“萌”少女的特征,不是全部被认为“萌”的二次元少女都是这样,亦不是所有具有这些特征的二次元少女都被认为“萌”:
(注:本段译自英语维基百科) |
---|
来自某位编辑者的吐槽:这和萝莉有什么区别!
|
对于萌的解释和影响已经出现广泛讨论[2]。
|
|
|
维基百科 提示您 | 关于萌, 在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上 有相关条目。 请参阅:2012年4月8日 创建时搬运自维基百科条目【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