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 |
---|---|
Taipei
| |
台北夜景
| |
基本信息
| |
别称 | 北市、天龙国 |
所在地区 | ![]() |
时区 | 东八区 |
相关作品
| |
周边地方
| |
|
“ | ” | |
——(清)郑用锡,《松江观钓·锡口》 |
台北(英文:Taipei)是台湾地区北部的一个城市,也是台湾地区的政治及经济中心。
台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为ACG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位于台湾岛北部的台北盆地,四周均与新北市接壤,人口密度及人口总数均排名“六都”中第一名,区内现有12个行政区(中正区、万华区、中山区、大同区、大安区、松山区、信义区、北投区、士林区、内湖区、南港区、文山区)。
市中心区域位于台北盆地腹地中央,北部为大屯火山群,南部为丘陵(加里山山脉),西侧则有因山脚断层陷落而形成的林口台地以及和大屯火山群同时喷发的观音山火山群。盆地内则相当平缓,隶属于淡水河流域的三条大河(基隆河、新店溪、大汉溪)贯穿盆地,是区内主要的河流。
全市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因地处海岛,使台北市纵然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冬季气温仍比地处同纬度的华南沿岸城市高,另外,因为地形缘故,经常有位于东侧基隆河河谷的南港、内湖、汐止一带在飘雨,西侧的盆地中心地带却艳阳高照的状况,故本地亦有「东边下雨西边晴」的俗谚。
17世纪前,台北地区为平埔族原住民凯达格兰人(巴赛族、雷朗族)的居住地,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在此设淡水厅,该地区首度被纳入汉人行政体系。
之后台北从艋舺(今万华)开始发展,繁华程度甚至在当时有「一府二鹿三艋舺」[1]的雅称,但随著淡水河日渐淤积,以及顶下郊拼[2]使得大稻埕兴起,最终艋舺也失去了作为商港的地位。
在光绪八年(1882年),清廷于大稻埕与艋舺中间的荒地建筑台北府城,至此市中心地带正式成形。
光绪二十年(1894年),接任刘铭传继任巡抚的邵友濂决定将台湾省省会由桥孜图[3]迁至当时已经相当有发展的台北。第二年清政府因甲午战争战败而将台湾划给日本,台北仍作为日本统理台湾的政治中心,在此同时台北府城遭到日本以市区改正的名义拆除。
大正八年(1919年)于台北新建台湾总督府厅舍,第二年废台北厅,成立州辖市台北市。1945年二战结束后,台湾被归还予国民政府,同年将台北设为省辖市。
国府迁台后,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1967年,台北市被正式升格为直辖市,之后逐步将原台北县部分乡镇与阳明山管理局所辖行政区并入台北市,形成今日台北市的市域。
市内产业结构以三级产业(服务业)为主、二级产业(工业)为辅,一级产业(农林渔牧业)所占比率极小。
除服务业以外,金融业、轻工业、高科技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十分发达。物价极高,平均房价为全台湾之冠。
台北市市内大体来说分为以过去艋舺、大稻埕与台北府城区构成的旧市区,以及东侧信义区内的信义计画区和大安区敦化南路/忠孝东路交叉路口为主的东区商圈构成的新市区等中心地带,此外,亦有借由截弯取直基隆河获得的新土地上兴建的内湖科学园区和南港科学园区等较新兴的高科技技术密集型产业园区。
|
|
![]() 维基百科 提示您 | 关于台北, 在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上 有相关条目。 请参阅:台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