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拉丁语:Roma,英语:Rome,日语:ローマ/Rōma)文明是从亚平宁半岛中部,公元前约8世纪开始兴起的一个文明,最大疆域包括地中海周边一带及大部分西欧地区。从公元前八世纪罗马城建立至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在近三千年的历史中,其在各个领域对整个地中海及欧洲地区造成了巨大且深厚的影响。
罗马文明历史上经历过共三个政权阶段:
S.P.Q.R. | |
基本资料 | |
全称 | 元老院及罗马人民 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拉丁文) |
---|---|
别称 | 罗马共和国 |
类型 | 国家 |
所辖 | 意大利本土、数个行省及同盟国 |
首都 | 罗马 |
位置 | 地中海地区 |
领导人 | 执政官 |
语言 | 拉丁语/希腊语(通用) |
族群 | 以拉丁人为主 |
信仰 | 罗马多神教 |
军队 | 军团 |
形成 | 前509年[1] |
领土面积 | 10,000平方公里(前326年) 1,950,000平方公里(前50年) |
货币 | 罗马货币 |
历法 | 罗马历、儒略历(46年后) |
罗马共和国(拉丁语: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m,元老院与罗马人民,英语:Roman Republic,日语:共和政ローマ[2]),是古罗马文明的第二个阶段,由前509年罗马王政被推翻持续至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
传说记载,前753年4月21日,罗慕路斯建立了罗马城。此后,以罗马城为首都的罗马王国(拉丁语:Regnum Romanum)持续了两百余年。
前507年,国王卢修斯·塔克文因暴政被推翻,罗马王政时代到此结束。人们建立共和制,并选举两位执政官来治理国家,每人任期一年。这便是罗马共和国的开端。
在罗马人在亚平宁半岛移除伊斯特鲁利亚人并逐渐在拉丁人之间建立权威后,罗马开始了脱离城邦制的初步扩张王道征途。罗马殖民西西里,设立行省制被认为是罗马帝国主义扩张的第一步;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胜利代表着罗马正式成为地中海霸权之一;大同盟战争(又名朱古达战争)则彻底将拉丁人吸纳为罗马民族。
一次一次的战争使得罗马的殖民地遍布地中海沿岸,而战争的频繁使得罗马的政治制度、权利分配从逐渐传统的元老院寡头向军事强人倾斜,并引起了双方间的冲突:恺撒在内战中打败了元老院的势力,以无限期独裁官的权限加自己为无冕之王;而他的继承人屋大维最终扫除了共和派与政敌,被授予“奥古斯都”的称号,罗马共和国至此转变为罗马帝国。
基本资料 | |
全称 | 元老院与罗马人民 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3](拉丁文) 罗马帝国 |
---|---|
别称 | 大秦、犁靬[5]、海西国、拂菻[6] |
类型 | 国家 |
所辖 | 意大利、数个行省与附庸国 |
首都 | 罗马→君士坦丁堡(330年后) 米兰→拉文纳(402年后)(西罗马帝国) |
位置 | 地中海地区 |
领导人 | 皇帝 |
语言 | 拉丁语/希腊语 |
族群 | 以拉丁人为主的多族群 |
信仰 | 罗马多神教→基督教(380年后)[7] |
军队 | 军团 |
形成 | 前27年1月16日[8] |
领土面积 | 2,750,000平方公里(前25年) 5,900,000平方公里(117年) |
人口 | 56,800,000(前25年) 88,000,000(117年) |
货币 | 罗马货币 |
历法 | 儒略历 |
拟人萌娘 | 古罗马娘 |
罗马帝国(拉丁语: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SPQR[3],元老院与罗马人民;Imperium Romanum[4],英语:Roman Empire,日语:ローマ帝国[9])是古罗马文明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
前27年,屋大维结束了罗马共和国的内战,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成为实际上的第一位罗马帝国皇帝。随后的两个世纪里,罗马帝国统治地中海周边地区,经济与文化昌盛发展,疆域由不列颠直至美索不达米亚,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罗马治下的和平(拉丁文:Pax Romannia)”。直至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杀身亡,三世纪危机开始,期间罗马在各地方的经济、文化多方面的统治基础被严重动摇并破坏,危机在戴克里先时期才结束。
三世纪危机暴露了罗马体制老化、地方总督拥兵自重等一系列的问题,后续皇帝选择用分封制来缓解矛盾。292年,为方便管辖国家,戴克里先创立四帝共治制度,帝国由四位皇帝分别治理。他放弃帝位退休后,内战爆发。最终,君士坦丁一世赢得内战,并迁都拜占庭,改名为新罗马。380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基督教立为国教,并在死前把帝国平均交由自己的两个儿子统治。后世将其逝世后的帝国东部称为东罗马帝国[10],西部则称为西罗马帝国。
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以及日耳曼诸部和匈人帝国的入侵与劫掠,476年,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年也被广泛视为是中世纪开始的标志。[11]
16世纪末,历史学家们创造了“拜占庭帝国”这一称呼,用以指代东罗马帝国。但在实际上,历史上从不存在名为“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的国家,东西罗马是一个政治整体。
基本资料 | |
全称 | 罗马帝国 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12](希腊文) |
---|---|
别称 |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14] |
类型 | 国家 |
所辖 | 行省→军区(七世纪40年代后) |
首都 | 君士坦丁堡 |
位置 | 地中海地区东部 |
领导人 | 皇帝(巴西琉斯) |
语言 | 拉丁语/希腊语→希腊语(610年后) |
族群 | 希腊人为主 |
信仰 | 基督教→东正教(1054年后) |
军队 | 军区、军团 |
形成 | 395年[15] |
领土面积 | 3,560,000平方公里(555年) |
人口 | 15,500,000(395年) 7,000,000(780年) 12,000,000(1025年) |
货币 | 索利都斯 |
历法 | 儒略历 |
东罗马帝国(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12],罗马帝国,英语:Eastern Roman Empire,日语:東ローマ帝国[16]),又称拜占庭帝国(英语:Byzantine Empire,日语:ビザンツ帝国[17]),是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的东部部分,持续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
相较于短暂的西罗马,东罗马的统治持续了更久时间,而其在语言、文化等方面也逐渐具有了与古典罗马不同的特色。
东罗马帝国在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收复了大量失地,使地中海再度成为帝国的内海。但是席卷地中海的大瘟疫阻挡了帝国西进高卢的步伐,并对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人口锐减。
查士丁尼一世死后,东罗马长期处于外来入侵之中,情况危急,帝国丢失了大片的领土。同时,东罗马也逐渐希腊化。希拉克略一世统治期间,推行了军区制政策,希腊语也成为了主要语言。8世纪,利奥三世发动了破坏圣像运动,使帝国的军事局势出现了转机,但也加深了东西教会的裂痕。
9世纪,马其顿王朝统治下的东罗马再次迎来了复兴。巴西尔二世巩固防线、打败敌人,使领土又一次达到了顶峰。1071年,塞尔柱帝国在曼齐刻特打败东罗马,小亚细亚被占领。
1054年,基督教正式分裂为天主教与东正教,史称“东西教会大分裂”。
科穆宁王朝统治期间,凭借十字军东征收复了部分领土,再次中兴了帝国。但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彻底肢解了东罗马帝国,建立了拉丁帝国。尽管1261年,米海尔八世收复君士坦丁堡,但帝国的衰亡早已无法挽救。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军队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东罗马帝国灭亡。
|
维基百科 提示您 | 关于古罗马, 在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上 有相关条目。 请参阅:古罗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