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旗 | |
基本资料 | |
全称 | 印度共和国 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1](印地文) Republic of India(英文) |
---|---|
别称 | 天竺、身毒(注)古代中国对印度地区的称呼,与“印度”和"India"一样来自于印度河的梵语名字सिन्धु(síndhu) Bharat、婆罗多、巴拉特(注)婆罗多和巴拉特均为中文互联网上常用的对Bharat的译名[2] 阿三 咖喱国 |
类型 | 国家 |
所属 | 亚洲 |
所辖 | 27个邦[4]、6个联邦属地[5] |
首都 | 新德里 |
位置 | 南亚 |
总理[6] | 纳伦德拉·莫迪 |
语言 | 印地语、英语等[7] |
族群 | 印度斯坦族、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尔族等100多个民族 |
信仰 | 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佛教等 |
形成 | 1947年8月15日[8] |
领土面积 | 3,166,391平方千米[9] |
人口 | 1,378,100,000[10] |
货币 | 印度卢比 |
历法 | 公历、印度历 |
登场作品 | 详见#ACGN作品中的印度
|
“ | ” | |
——印度国家格言 |
印度(印地语:भारत[12],英语:India,日语:インド/Indo),全称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1],英语:Republic of India),是位于南亚的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
远古时期,在印度河流域就诞生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已经比较成熟,但却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突然衰落。
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从西北方进入印度,并定居下来,形成了吠陀文明。这一时期,在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也开始形成。
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短暂地统一了印度。此后,印度进入了长期的诸国并立时期。贵霜帝国和笈多王朝先后称霸,而这也是印度文化、宗教和科技的黄金时期。
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入侵印度,带来了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其后,信仰伊斯兰教的古尔王朝入侵了恒河一带,并在1206年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德里苏丹国曾几乎控制整个印度,但在莫卧儿的入侵下衰落。
1526年,莫卧儿帝国建立,并在数代皇帝的治理下达到顶峰。而与此同时,来自欧洲的殖民者和商人们也开始在印度开辟殖民地和贸易点,谋求利益。莫卧儿在极盛后因内外原因而衰落,不敌英、法、葡等欧洲列强,开始沦为殖民地。184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功控制了整个印度。
1857年,印度爆发民族大起义,反抗英国殖民者的统治,但起义很快被镇压。这场起义加重了印度的殖民化,在1858年,英国政府通过《印度统治法》,取缔东印度公司,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印度。在殖民统治下,民族主义运动开始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爆发了以甘地为首的“不合作运动”,谋求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准许了印度独立,但国内的穆斯林也在谋求成立独立国家。1947年,《印度独立法》规定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两国关系紧张,在克什米尔地区多次爆发领土冲突。
1962年,印度因派军进入边界争议地区,而与中国在边境爆发战争,中国获胜。此后,印巴数次爆发战争,而孟加拉国也从巴独立。
现在的印度,国内经济产业发展迅猛,但也面临人口、环境、宗教、文化等重重问题。
|
维基百科 提示您 | 关于印度, 在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上 有相关条目。 请参阅: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