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存活时间最长的文字 | ” |
“ | 因为是汉字写的,我看不懂! | ” |
————九条可怜 |
《鬼灭之刃》 | |
基本资料 | |
用语名称 | 汉字 |
---|---|
其他表述 | 中文字、中国字、 𡨸漢(越南语:chữ hán/hán tự) |
相关条目 | 仍使用汉字的语言:汉语、日语 曾使用汉字的语言:韩语、越南语 象形文字 |
汉字是指汉字文化圈中的视觉符号系统,使用范围为东亚、东南亚地区。又名中文字、中国字。
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包括繁体字和简体字以及日语汉字等。事实上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甚至朝鲜都一直致力于维护汉字标准,又由于汉字在各地演化历史等不同,现代的汉字标准也不尽相同,就可能造成一个汉字多种读音、多种含义甚至多语通用的情况。
作为为数不多保留至今的表意文字体系,汉字在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存在声符和读音未必对应、认读困难等问题。近代以来,通过汉字简化、扫盲、普及基础教育等方式,汉字文化圈识字率大幅上升,普通人在认读方面已经没有太多障碍。但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死字、死词众多,大量生僻字仍为大众所陌生。
韩国当前仅在少数场合混用汉字;朝鲜、越南因现在不通用汉字,民间层面已类似非汉字文化圈。
汉字与大多数语言使用的表音文字差异巨大,往往会成为非汉字文化圈人士认读和学习汉语或日语的障碍。即使是较为熟悉汉语或日语的外国人,甚至母语使用者,都可能被一些字难住。在西方世界,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时常因其神秘感而被视为难以理解的“天书”。也因此,非汉字文化圈人士熟悉汉字,往往是ACGN等文艺作品乃至现实世界中的“稀有技能”。
除此以外,与汉字有关的现象还有:
作为二维的方块字,汉字无需旋转就能直接横排或竖排。有些时候,横竖混淆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0、21世纪之交,很多游戏只有繁体中文版。加上分辨率不足,具体笔画、字形难以看清,引发很多笑话。
繁体 | 误字 | 正字 |
---|---|---|
蘿蔔 | 葡萄 | 萝卜 |
戰鬥 | 战门 | 战斗 |
採礦 | 探碘 | 采矿 |
鑰匙 | 钥匙 | |
天啟 | 天敌、天欧 | 天启 |
蘇聯 | 苏聊 | 苏联 |
汉字有象形、形声、会意等丰富的造字规则。例如“猹”就是鲁迅写《故乡》时根据方言生造的一个形声字(犭表示一种兽类,查表音),经作者回忆认为可能指獾;“
但因为汉语强大的造词能力,除少数特殊情况(比如化学、生物学名词)均不需要造新字。在信息时代,一个字是否能流行与能否被打出来有很大关系,因此互联网上的梗字大多是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则来“旧字新解”。例子有:
汉字可以通过拼接组成新的汉字,其中有些拼接部件变成偏旁部首,有些则保留原样;拼接后的造字仍读如拼接前的词语,称为“合体字”。例如民间有“招财进宝”等表达吉祥内涵的合体字。而网络上的合体字则更具娱乐性,比如人尽皆知的“都是命啊”;除此之外还包括反向操作——把一个字拆成几个字,从而产生新的含义。例如:
汉字历史很长,因此诞生了不少异体字,这些异体字中不乏妙趣横生者,今日被发掘出来在互联网赋予了新含义。例如:
除此之外,民间和网络上还有一些叠字和其他有趣的汉字:
日本汉字指书写日语时使用的汉字,一般特指战后国语改革后的现代日语汉字。国语改革中,日本简化了汉字(早于中文简化字)。简化后的新字体有和和中文一致的(例如“國→国”),也有不一致的(例如“駅”(驛/驿))。一些不熟悉日本新字体的译者有时会将日语新字体错误地当作中文里恰好相同的汉字,典例有:
日语中还有一些日本自己创造的汉字,称为“国字”,例如“凪、榊、雫、畑”。其中文读音是传入中国后才规定或拟定的,有些读法(如“畑”读作tián)已获权威字词典认可,有些则只是约定俗成或没有共识。国字可能和汉语中已失传的汉字恰好同形,但并无关联。例如“雫”虽然收于《康熙字典》备考章节,但有音无义,而在日语中是“雨滴”的意思。
日本汉字的读法大致可分为音读和训读,但实际情况更复杂,一字多音非常普遍,一些场合下,字音甚至可以任意规定,例如人名登记和“写作oo读作xx”的文字游戏。加上日语的正字法不严格,许多创作者热衷于使用旧字体、异体字,汉字也不是现代日语唯一的书写系统,导致日语的书写体系十分庞杂,即使是日本人也未必能很好掌握汉字的具体读音、用法或含义。因此,无论在现实社会还是ACG作品中,阅读汉字的能力都常是知识水平的一条标准,甚至是一种炫耀的资本;不过不太会读汉字有时也被视为一种蠢萌。
日语中不少概念有汉语(通常用汉字书写)、和语(通常用汉字或平假名书写)和外来语(通常用片假名书写)词语的不同表达方式。词语的选用和写法没有严格规定,但是往往有“约定俗成”。从阅读观感上,汉字词给人稳重、传统的感觉,因此在正式文本或传统文化场合中更多见(一些传统场合甚至使用汉文,即文言文);相对地,以片假名书写的外来语(除非是已经很通用的)则有一定的陌生感。一些对汉字有十分深的执念、热衷于把外来语替换为固有汉字词的行为,可能被认为在文化上是传统或保守的(例如东乡美森)。而将外来语或固有词语用不相关的同音、近音而不明觉厉的汉字来书写(即借字),则会产生暴走族的印象。
日本互联网上也流行一些梗字或旧字新解,例如“
汉字在朝鲜和韩国已基本退出日常使用(除专有名词和法律等情况外),但一些历史题材作品仍有朝鲜汉字出场,如《第五共和国》中“全小将”“政清人和”等梗都基于朝鲜汉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