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铁甲战姬》中的定远 | |
基本资料 | |
道具名称 | 战列舰 |
---|---|
道具别名 | 战斗舰、BB |
道具种类 | 军舰 |
道具用途 | 军事用途/海战 |
相关作品 | 《战舰世界》《舰队Collection》《战舰少女R》等 |
相关道具 | 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
|
战列舰(英语:Battleship)是海军舰队中攻击力较强的大型军舰之一,曾经是一支舰队的主心骨。多出现在与近代战争相关的ACGN作品中。
从战术上看,战列舰就是以被称为“战列线”的队列向敌军发起炮火覆盖的水面战斗舰。从技术上看,战列舰应具备所属舰队当中相对最高档次的舰炮——最大的口径、最重的炮弹、最长的射程、最深的穿深;同时,还应具备舰队中相对最高档次的装甲与防护水准,以及能在远洋奔袭上千公里而直面敌军主力舰队的强大远航能力。直到没落为止,战列舰就是海军唯一的主力舰,同时也是蓝水海军的绝对象征物,还是只有最强大的国家及军队才能带得动的吞金巨兽。
虽然航空母舰与导弹的诞生已经终结了战列舰的使命,但那份属于男人的浪漫,仍然让曾经伟大的大舰巨炮主义被海内外众多军事爱好者所追捧。也正因此,战列舰作为一个来源于海军的流行文化符号,必将永存于世人之心。
狭义上的战列舰(battleship)是指“前无畏舰”之后的战列舰,广义上则包括了风帆战列舰和一部分铁甲舰。
在风帆时代,舰船的种类其实是个虚的概念,舰船的任务才是实的。任何能上战列线的舰船,都可以称之为战列舰。
当然,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风帆战舰都不约而同地增大吨位、增多火炮的方向发展,并根据其吨位和火炮数量分出了一等、二等和三等战列舰。
当然,铁甲舰对于中国人来说算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很多有重装甲的舰船都可以这么叫。但毕竟这个概念是西方发达国家传过来的,对于他们来说,“铁甲舰”或“装甲舰”就是战列舰在19世纪的历史版本。
早期的铁甲舰就是个铁皮帆船,基本延续了原先风帆战列舰的形制并增设了蒸汽动力。随着火炮和动力越来越强,这些铁甲舰逐渐减少了风帆的使用频率,但也仍然保持了能挂帆的高桅杆;同时,更强力的火炮使得火炮的数量可以减少,相应地也增加了船腰炮房、炮廓、露炮台直到最后的旋转炮塔等供火炮回旋俯仰的机构。但又由于装甲的质量飞速上涨,古老的冲角——也就是装在船头水线下的角状结构,又短暂地回到了这些新锐舰船身上,使得她们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撞爆射不爆的对手。
十九世纪末,一些重装甲、装备远程和中程两级主炮的大型远洋主力舰相继被列强采用,现代意义上的战列舰就此诞生。作为先驱,她们被后人定义为“前无畏舰”。
前无畏舰和无畏舰的差别就在于无畏舰重新规划了火控系统,因此只保留一级主炮就能满足中程和远程交战的全部需求。“无畏舰”之名来源于第一艘这种设计的战列舰无畏号。自无畏号为公众所知后,列强都以无畏级作为蓝本开始了新一轮军备竞赛,这些无畏级思想的海外仿品和无畏级本身一并被统称为“无畏舰”;相应地,以无畏舰的设计思想而建造、但战斗力强于无畏舰的称之为“超无畏舰”。这二者在日本的叫法则是“弩级战舰”和“超弩级战舰”。在日文互联网,“超弩级”也被引申出“超级版本”的意思。
从无畏舰开始,战列舰吨位和应用技术开始暴涨。这也能理解为什么《战舰少女》在分配舰娘归属时,把德意志级前无畏舰和浅水重炮舰丢到了一类——前无畏舰技术落后,在无畏舰大行其道的历史大背景下只能离开大洋退居二线;相对地后来的德意志级装甲舰虽然比她们还小一点,却因为技术先进能出入大洋战场,跟战列巡洋舰丢到了一类。
有些思想觉得战列巡洋舰=拥有战列舰火力的巡洋舰,揶揄她们是“玻璃大炮”。这种思想也带歪了一些军武/军武娘游戏的规则制定,比如《战舰少女》中的战巡就是这种“玻璃大炮”,跑得快但不皮实。
事实上英国海军大臣费舍尔创造战巡概念时,出发点是“航速+火力=制海权”——未来的战列舰未必会拘泥于排队枪毙、叠甲和叠火力,要像巡洋舰一样跑起来,把巡洋舰的任务比如侦察等也给揽走。简而言之,要反过来看,战列巡洋舰=拥有巡洋舰任务能力的战列舰。战巡之所以表现拉胯纯粹是步子太大扯蛋——一战水平的动力技术导致当时战巡只能砍掉装甲。英国最后一艘战巡胡德号,装甲配置和后来把她一发暴击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其实是一个水平,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自《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出台起,战巡被迫终止发展也逐渐不被提起,这也是为什么《舰队Collection》没有收录战巡——出发点就是日本军事体系发展中将战巡分类取消了,统一改称“高速战舰”,唯一服役的战巡金刚级也都在间战期通过升级动力和装甲改成了快速战列舰。同理,《战舰少女》里金刚级改造也会如此变更舰种结果导致日系丧失了一艘姑且能打的战巡,多了一艘完全不合格的战列,因此被不少《战舰少女》玩家揶揄。但新式战列舰无一例外都在提速,最慢的大和级达到了27kn,美国1938年提出的“慢速战列舰”方案的理论航速也在27~28kn。这很好理解:
此外,各国受到德意志级装甲舰和沙恩霍斯特级轻型战列舰的启发,在20世纪40年代海军条约失效后,开始研制能够压制条约巡洋舰的舰船,一般称为“大型巡洋舰”或“巡洋领舰”,整体数据介于战列舰和巡洋舰之间。典例就是美国的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日本的B-65超甲巡和苏联的82型重巡洋舰。一些军武/军武娘游戏出于省事目的会把她们直接归类为战巡,但原则上讲,她们的设计任务差别很大,所以还是必须区分开。(点名表扬《碧蓝航线》,把她们以“超级巡洋舰(超巡)”的分类区分出来了)
这东西其实更接近于浅水重炮舰,正式的称呼是“岸防舰”。除了火炮布局和规格,和标准战列舰差别很大。
相比于浅水重炮舰,岸防舰一般吨位较小、长宽比更大、航速更高且火控系统更完备。主要负责在本国领海击退敌人的中小型舰船或者配合岸防工事封锁关键水域,可以看做是“水里游的自行岸防炮”。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比较常见。
舰载航空兵启幕之时,“未来属于飞机还是大炮”尚有争议。所以有人提出了折中方案:把战列舰和航母各取一半拼在一起,称“航空战列舰”。这些想法都随着《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等条约出台,统统被砍掉了。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吉布斯-考克斯公司向苏联推销了多款“10581型重型载机战列舰”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在战列舰中间穿插一段轻型航母的结构,因为有完备的飞行甲板能起降常规飞机。[1]。苏联高层以“我们不需要一种既像坦克又像自行火炮的怪胎”为由拒绝了这一方案。而在游戏世界里,如《战舰世界》中,1058各方案以奇尔沙治为代表,作为美系航战科技树诞生。
日本在二战后期因航母损失颇多,将2艘老旧的伊势级战列舰的X、Y炮塔拆除,加装飞行甲板、弹射器和机库,由此诞生了历史上唯二服役的航空战列舰——准确来说是战列舰和水上飞机母舰的混合物。类似的方案也曾计划在更老的两艘扶桑级上开展,后来被取消,《舰队Collection》和《战舰少女》中的改造就是这么来的。讽刺的是,由于原计划配备的航空队在台湾海空战和冲绳岛战役中损失殆尽,这对难姐难妹一直没有等到表现的机会。同时从2艘船现存的资料上来看,战列舰和水上飞机母舰的系统并不能很好地兼容,算是比较失败的设计。
除此之外,冷战美国对于衣阿华级战列舰未来去向的众多讨论中,曾多次有人提出将后半截清理成飞行甲板并搭载VSTOL战斗机或武直的多个方案,理由是可以用来支援登陆任务。由于日本的前车之鉴和过高的报价,此方案未得采纳。
在导弹时代启幕时,重炮舰仍然有充足利用价值。因此美国五十年代的一些方案计划把衣阿华级的后两艘伊利诺伊号和肯塔基号的后炮塔换成2座双臂式导弹发射器,用于发射RIM-116小猎犬或RIM-8黄铜骑士;同时也有搭载SSM-N-8天狮星核弹头巡航导弹或北极星弹道导弹的方案提出;甚至扒光舰炮改成类似“武库舰”的方案。同时期的法国也一度计划给黎塞留级战列舰配备天狮星巡航导弹或法国自产的马舒卡防空导弹;而英国为自己的初代防空导弹“海参”物色载体时也考虑了将乔治五世级、前卫级战列舰改成导弹战列舰的方案。
因为太贵了,最后这些方案都无一例外地被毙掉了。在《战舰少女》中,这些计划以战舰少女:阿拉斯加、战舰少女:关岛和战舰少女:让·巴尔的改造予以呈现。
罗纳德·里根总统执政时期(1981-1989年)提出著名的“600艘舰艇”计划,将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装上AGM-84鱼叉反舰导弹和BGM-109战斧巡航导弹,终于把导弹战列舰变成了现实——虽然这番改动远不如五十年代的方案那么大刀阔斧。
其实早在50年代,美国就改造了密西西比号战列舰用于测试小猎犬防空导弹。但这次改造导致密西西比号丧失了战列舰的功能,因此不被计入。
因《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又称“华盛顿条约”)和后来的《伦敦海军条约》,美国的战列舰吨位两度遭到限制。为了能突破条约限制,美国设计师刻意把建造的纸面资料往轻了写,并控制在条约允许的最大限度,如果被发现超重,就说“是建造时可接受的误差”。
事实上,间战期各国为了在有限的条件下造出实力更强的舰船,使用了诸多方法突破条约界限。比如说日本建造的最上级巡洋舰最初定位为轻巡,然而后来却通过更换火炮直接变成了重巡。除此之外,各国还在算吨位时使用了许多小技巧,比如说算吨位时都用空载排水量算(并且将舰上可以拆的组件(如救生艇)都拆掉),造出来的舰艇不装装甲(一旦开战立刻改装),甚至还有直接虚标排水量的(如日本的高雄级重巡)。
为了应对海军条约使用的这一策略便被当代中国军事爱好者戏称为“纸面减重法”。
作为日本海军密藏的撒手锏,日本倾尽了全部的工业力量打造了大和级战列舰,每个细节都达到了当时日本的最高水准——也包括船员的生活环境。事实上,两艘大和级是日本海军仅有的能供应冰淇淋和中央空调的战斗舰艇,其他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最多只能供应汽水。
这种在当时的日本堪称奢侈的船员待遇,以及两舰因日本海军战略问题而鲜少真正参战的历史,令两艘大和级赢得了诸如“旅馆”、“饭店”这样的绰号,即使最终被美国击沉在大洋上,也一直流传至今。
随着大和级战列舰在战后的热度逐渐走高,现代日本ACGN作品也开始重提此事。像是《舰队Collection》官方的四格漫画就创作了大和用冰淇淋招揽驱逐舰们、以及胸部能降温的情节。
在后世的中国大陆军事爱好者群体中,这样的形容词也被形容意大利在同时期装备的、同样奢华内设的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尤其是三号舰罗马号)。
作为《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时代的产物,英国的纳尔逊级采用了主炮全前置的布局,目的是在尽可能节约吨位的前提下,让舰船攻防性能完备。而这样的结果就使得纳尔逊级的上层建筑极其靠后,如果不看炮塔就会显得像油船一般。英军官兵甚至因此按照油船的常见命名,给2艘船分别起了“
这个梗就是战舰少女:罗德尼换装“罗德油”的形象来历:一个加油站员工形象,拿着油枪,开炮变成了浇油。和隔碧老罗与罗森便利店联动的换装刚好可以凑个店里店外,加油站型便利店嘛~
英国海军战列巡洋舰声望号曾在1940年4月9日的卢夫腾岛海战中,和德军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姐妹俩有一次遭遇经历。
由于并未看清声望号的样貌,加上声望号的3座主炮一直采用半齐射的方式开火,看起来非常像纳尔逊级战列舰的三联装主炮齐射,德方指挥官断定碰上了1艘纳尔逊级战列舰,遂决定逃跑。声望号追了上去,速度达到了29节,对两艘德军舰上的官兵来说极具震撼与恐惧感——因为纳尔逊根本跑不了那么快。
这次遭遇以德方被撵跑而告终,被后人传为美谈。
《战舰少女》在创作战舰少女:声望时使用了这个梗,命名了她的第二技能。这一战例亦被画进了启动界面插画和战舰少女:格奈森瑙的战损CG。
中国大陆的军事爱好者给美国的“标准化战列舰”起的外号,作为“舰队决战论”的忠实信徒之一,美国的造舰思路一向是重火力、重防护、轻航速,再加上部分战列舰使用了新颖但效率低下的电动推进系统,最终结果就是即便是在战列舰航速普遍不高的20世纪初期,美国战列舰的航速在各国中也是倒数水平,最高航速常年维持在20节出头。
习惯上这个词可以形容旧日军的一切无畏舰/超无畏舰,但要追根溯源那自然是扶桑级战列舰。
扶桑级建成之初,日本战列舰的上层建筑还很低矮,只有单薄的桅杆。然而后续升级中,围绕着桅杆堆砌了一座不但高、而且扭曲着的上层建筑,即使在整个战列舰设计史中都十分惹眼。就这样诞生了“违章建筑”一说。战后这一设计不断被中日两国的军事爱好者揶揄。
平心而论,只看高度的话其实各国战列舰都大差不差,况且两艘扶桑级都没怎么参战就战沉了,也无从验证“违章建筑”是否会增大被命中的概率。但至少,《战舰世界》里头真的会增大被发现的概率——详情请看这里。
绝大多数创作者都会把战列舰的力量感和压迫感在她们的舰娘形象上体现出来:巨大的机械结构、可靠的巨乳御姐或熟女形象——不一定得是丰满体型,但看着就成熟得值得信赖。Saru笔下的维内托表示很淦
由于舰载武器在规格上达到了最高水准,多数都采用了极为庞大的武器背包或“武装轮椅”(战舰少女:威尔士亲王)风格的体现形式,偶有比较非主流的方案,比如战舰少女:声望、战舰少女:反击的全手持武器包+动力包,战舰少女:蒙大拿的悬浮式武器包+动力包。做成“全手持”的确比较麻烦,因为那么大的舰载武器整合到舰娘能手握的程度也不会太小。
战列舰娘对于舰装简化的容忍度较低,除非极个别炮特别多的存在。这方面的代表有扶桑级战列舰和伊势级战列舰(均为6个双356mm炮塔):《舰队Collection》和《战舰少女》都简化了这个规模,前者的扶桑级(六花方案)简化成4个主炮模块,伊势级(しばふ方案)简化成5个主炮模块;后者的扶桑级(STMaster方案和bison仓鼠方案)甚至简化成了2个主炮模块,伊势级(Flaurel方案)也简化成了4个主炮模块。在21世纪10年代晚期,画师们大多不在新的舰娘方案中做简化了,如《战舰少女》中的阿金库尔(RedAUTO方案)就画全了7个主炮模块。
作为战列舰力量感的凸显,外骨骼装甲偶尔也会成为舰娘设计元素,如全身甲的战舰少女:北卡罗来纳、佩动力拳套的战舰少女:田纳西(改后)等。有时她们会直接安上一个怪力女人设,比如《战舰少女》中的芬兰岸防舰娘维那莫依嫩就声称自己“战列舰们力气好大,自己挣扎不出来,被当洋娃娃摆弄了一个下午才放走”。
方案:动物式武器包。示范者:《Victory Belles》中的德克萨斯
手持武器包方案另一例:《战舰少女》中的伊丽莎白女王。和声望“手持大号模型”的方案比起来,舰载武器拟物化成矛盾组合的方案明显更加自然。
另外,成规模娘化的作品有:
|
维基百科 提示您 | 关于战列舰, 在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上 有相关条目。 请参阅:战列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