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雄霸天空,敌人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 ” |
——《洛洛历险记》,超音速(战斗机形态的机车族战士) |
![]() 菲雅莉空军FFR-41MR Mave 战术战斗侦察机 | |
基本资料 | |
道具名称 | 汉:战斗机/歼击机 英:Fighter Aircraft |
---|---|
道具别名 | 旧称:驱逐机 |
道具种类 | 军事载具、武器平台 |
道具用途 | 军事用途(夺取制空权,打击敌方空中目标和地面目标) |
相关作品 | 《皇牌空战系列》《鹰击长空系列》《变形金刚》等 |
相关道具 | 攻击机、轰炸机
|
战斗机是一种空基作战平台,是以与敌方战术飞机进行空战夺取制空权为主要目的而设计的军用固定翼飞机,其特点是相对其他战术飞机更为强调速度、机动性和对空作战能力,且有相对较小的尺寸。此外绝大多数战斗机保留有次要的对地攻击能力,部分还被设计为具备多用途能力的战斗攻击机或是战斗轰炸机。
狭义的战斗机专指制空战斗机或前线格斗战斗机,而广义的战斗机往往包括任何以对抗敌机为主要作战任务之一的机型,如截击机和具备自卫空战能力的战斗轰炸机与攻击机。
流行文化中涵盖了几十年来的各类真实的,或者虚构的战斗机,这些包括动画、漫画、游戏、书籍、玩具以及其它媒体。由于战斗机作为一线进攻武器的形象以及其与敌方空中力量正面对抗的特点,以及文化上强调战斗机飞行员个人英雄主义和骑士精神的特色,因而成为流行文化中出现最为广泛且不可或缺的空中力量。
战斗机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携带空战武器的侦察机,这个名词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最开始使用机枪为主战武器,后来又增进/替换为航炮、导弹等武器,仪表也由原来的机械指针式仪表改为电子式仪表并增加HUD,显著增加了操作的直观性,降低了飞行员的工作压力。当代战斗机多装备有数字飞控系统,能够帮助飞行员稳定飞机或进行自动驾驶。
命名方面,在不使用厂家作为命名的国家里,战斗机的型号用一个字母/字加上一个数来定名。如汉语里使用“歼”、英语里使用“F”(旧称驱逐机时使用“P”),俄语里使用“I”(现改为按设计局名称命名机型,但制空战斗机一律使用单数代号,如苏-27作为制空战斗机是单数编号,而苏-24作为战斗轰炸机则是双数编号)等等。
第一部以航空为主题的电影拍摄于1911年,在这之后,战斗机就成为了类似题材里的重要道具。许多时候,流行文化不仅会引用现存的战斗机,还会虚构未来的战斗机型号,其技术有时候会超越当时的科技。在另一种情况下,作者可能会构思一个虚构的世界,由于科技的发展不同,虚构世界里战斗机可能会和现实中有较大差异,比如“蒸汽朋克”视角下的战斗机虽然基于现实中的螺旋桨战斗机,但是在功能层面可能差异很大。
战斗机的分类其实并没有非常严格的标准。
比如,按照重量划分为重型与轻型;按照遂行任务划分为战术战斗机与截击机;按照能否兼顾多种职能分为多用途战斗机、战斗轰炸机、空优战斗机等。
一架战斗机可以被划分成很个类型,而有的战斗机则介于各种类型之间。例如,苏联空军(VVS)的米格-21飞机叫做战斗机,而苏联国土防空军(PVO)的米格-21飞机就叫做截击机;F/A-18在遂行舰队防空任务时可以被叫做防空战斗机,在遂行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时也可以被叫做战斗攻击机。事实上,各国空军并不像民间或百科一样分出很多类型,而是在招标时提出设计时详细地提供性能指标。
流传较广的一些分类方式主要有:轻/中/重型;陆基/舰载机;战术战斗机/截击机;制空战斗机/格斗/前线战斗机;短距/垂直起落战斗机;多用途战斗机等。注意这些分类中有些是并列的。总而言之——我们分类是为了尽可能简洁地描述一架战斗机的特征,但其具体的战术性能还需要更多的细节去弥补。
或名空优战斗机,为设计用于与敌方战斗机空战、夺取制空权的机型。其设计特点是在性能上要求较为均衡,既要具备一定的高速拦截能力又要具备很强的格斗空战能力。第三代战斗机之后制空战斗机多为双发重型战斗机,以确保拥有足够的航程用于执行进攻任务。大部分战斗机都属于这一机型,典型的代表为麦道公司的F-15“鹰”、苏霍伊设计局的苏-27“仙鹤”/“侧卫”、中航成飞的歼-10“猛龙”等。
设计用于在视距内空战中以极高的格斗机动性压倒敌机取得胜利的机型,尽管与前线战斗机是两个概念,但在设计要求上高度重合,因此二者也可以说可以等同看待。设计要求简单、轻巧、敏捷,不必具备很先进的航电系统和高速性能(因为是以短兵相接的格斗为主,不需要进行拦截),但要有很高的机动性。典型代表为通用动力F-16“战隼”/“蝰蛇”和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米格-29“支点”,此外麦道公司的F/A-18“大黄蜂”尽管是舰队防空战斗机和战斗攻击机,但因其设计上超声速飞行性能很差而又具备极高的空战机动能力,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格斗战斗机。但随着四代机以后超视距空战的兴起,基本上毫无拦截能力的这一类机型作为战斗机的能力大幅下降,目前基本都转为战斗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
一般而言,战斗机的作战目标为敌方的各种空中目标,从敌方的战斗机,到预警机和轰炸机等高价值目标,但这两种目标所需的作战能力有很大的差别。
对抗敌方战斗机要求具备灵活的高机动性,同时由于对抗敌方战斗机基本上是在前线上空的短兵相接,因此不需要太远的航程,机体因此可以做得轻小来确保机动性;而打击预警机及轰炸机这样航程远升限高的目标则需要相对应的大航程和足以击落大型机的重武装,并配备相对应的先进火控系统以尽可能早地将目标击落,以及能够在轰炸机投弹之前追上并将其击落的高速性能,但因为目标往往没什么机动性可言,因此基本不需要高机动性。
同时,如上的需求也不可避免地意味着飞机需要装载大推力发动机、大量燃油和武器,机体会变得非常庞大沉重,完全无法保证机动性。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这些性能很难兼顾,因此截击机作为战斗机中一种独特的亚型被单独开发出来,专门用于拦截敌方的轰炸机、巡航导弹、预警机等高价值目标,尤其是在轰炸机攻击己方目标之前将其击落,保卫己方目标不遭到轰炸机的轰炸。
在战略轰炸机核打击能力发展到巅峰的冷战时期,截击机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一系列性能出色,以高速、远程、重火力为性能特点的重型截击机设计纷纷涌现,代表机型包括阿芙罗加拿大CF-105“箭”、共和XF-103“雷兵”、北美XF-108“轻剑”,以及几种在航空爱好者圈内享有空前盛名的超级截击机:YF-12“天鹅座”、图-128“小提琴手”和米格-25“狐蝠”。这些截击机拥有非常出色的航程和速度性能,并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火控系统和重型空空导弹以确保对轰炸机的一击必杀,如YF-12可以飞到3.2马赫和2.5万米高度,并且装备了重达900千克、能够在300千米之外探测到轰炸机的ASG-18火控雷达(也是美国空军的第一款装机脉冲多普勒雷达),配合AIM-47“猎鹰”空空导弹之后,在靶场测试中可以从2万米高空发射AIM-47首发命中在200米高度贴地飞行的QB-47轰炸机靶机。
苏联由于自身需要,在冷战期间设计的战斗机大多具有截击机的色彩。如米格-15最初的作战目标是拦截B-29,因此装备了威力巨大的23与37炮;米格-19同时开发了昼间战斗机米格-19S与全天候截击机米格-19P,战术战斗机米格-21F诞生之后,紧接着就出现了截击机型号米格-21PF与米格-21PFM,直到米格-21S以后型号才重新改回了战术战斗机的名号。而米格-23之后由于航空电子设备与技术的发展,兼顾机动性与高空高速变得可能,米格-23才使苏联空军/防空军的战斗机/截击机的界限变得模糊,只是在同一机体上通过改装个别设备从而适应不同的指挥系统。不过,尽管如此,苏联空军/防空军依然在名义上保留了战术战斗机与截击机的区分,甚至到了苏-27,也依然有苏-27S与苏-27P之别(直到苏联解体之后才放弃这一做法)。
同时相应的,她们对其他战斗机的作战能力就要差很多,基本上只能依靠速度和高度上的巨大优势来摆脱纠缠。由于过于特化的性能,以上这些型号实际上大多都没能大规模投入现役,仅有苏联因其自身独特的国情在冷战期间大量服役了多种型号的截击机,而美国空军出于成本和自身战略的特点,使用性能略为逊色的康维尔F-102“三角剑”和F-106“三角标枪”截击机,英国则有与之性能类似的英国电气“闪电”截击机。这些截击机的性能没有那么极端,极速在2马赫左右。
另外一个特例是美国海军,由于冷战期间苏联大规模发展重型反舰导弹,在60年代末更是开发出了可以达到2马赫的图-22M“逆火”战术轰炸机和能够达到3马赫的Kh-22反舰导弹的搭配,对美军航母战斗群的防空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由此美国海军在冷战期间极度重视舰载截击机的开发,著名的F-4“鬼怪”舰载战斗机最初就是作为截击机诞生的。而作为对图-22M与Kh-22这对极速杀手搭配的回应,在1974年,美国海军服役了舰载截击机的终极产物,在航空爱好者中人气极为高涨的F-14“雄猫”舰载战斗机。尽管雄猫凭借变后掠翼也拥有出色的格斗能力,但她首先是作为一种重型截击机而诞生的。F-14和AIM-54“不死鸟”超远程空空导弹的搭配能够以2马赫以上的速度前出超过300千米拦截进攻的图-22M机群,并具备了极强的能够在100千米的距离上同时拦截6个目标的抗饱和攻击能力,因而与同时期苏联研制的米格-25改进型米格-31并称为冷战期间的终极截击机。
顺带一提,解放军曾经把苏联提供的图-4轰炸机(苏联版的B-29)装上雷达,截击国军开来大陆的P2V侦察机。尽管因为夜间瞄准困难的原因,长时间以来没能取得击落战绩,但还是在1960~1963年这段时间里,连续20次逼退了对方,留下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打我的是架B-29”的怪诞战斗记录。
冷战结束之后,随着战略核武器的大规模削减以及战略核打击主力向海基和陆基弹道导弹方向转移,截击机也因失去了对手及其用途的极度单一化(由于极端强调高速拦截能力,截击机大多完全不具备格斗空战能力,也很难挂载炸弹变成战斗轰炸机)而开始大规模退役。第四代战斗机开始对格斗空战的高度重视更是使得截击机与前沿军事理论出现了完全脱节的情况,因而截击机这一机种在冷战后迅速消亡,各国大多改用战斗机专门挂载远程空空导弹来完成截击机的任务。
但在第五代战斗机及之后的先进战斗机设计概念中,强调超视距空战和超声速巡航与机动能力的特点却再一次与截击机的需求不谋而合。同时截击机赖以为生的高空高速掠袭和超视距打击作战方式在现代空战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存力,如海湾战争首日伊拉克空军的一架米格-25PD截击机就以单机三马赫突入联军机群中,成功以自身作为第三代战斗机的性能在数百架四代战斗机的包围中取得击落战果并全身而退,此外米格-25本身在伊拉克战争中更是成为被击落最少的战斗机之一,以其高速性能无数次逃脱了联军战斗机的追击。而目前各国的第六代战斗机方案无一不开始弱化格斗机动性而强调超声速巡航能力,五代战斗机中中国的歼-20更是以强调高速、大航程和超声速机动性的设计特点与截击机不谋而合。截击机这一机种或许已经消亡,但她所代表的高空高速和超视距的作战思想仍然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以全新的面貌卷土重来。
以下不收录机娘类,除像《飞翔吧!战机少女》那样以实际的机体形态存在的例外。
:《侠盗猎车Online》里V-65莫洛托克的原型。
赛博坦的战斗机在历代作品中有不同造型。《变形金刚G1》中,追踪者小队的载具形态是一种极其厚重的三棱锥状战斗机,而天火的载具形态则是一种机翼后置、机身超长的巨型战斗机;迈克尔·贝版真人世中,威震天变过两种不同的赛博坦战斗机,一种是平直翼的老式战斗机,另一种则是像没有鸭翼的苏-47;《变形金刚:领袖之证》中,威震天变的赛博坦战斗机和迈克尔·贝版真人世的外观类似。
《皇牌空战》中的著名原创机型,其外形特征为隐身外形、全封闭式COFFIN座舱(使用EODAS提供合成全周天视野)、鸭式前掠翼布局、无尾椎且后机身发动机短舱突出的中央升力体结构、内倾的梯形双垂尾,以及机头内部内置的前射战术激光武器。
ADF-01的原型机与技术验证机,共有两架,用于试验ADF-01的基本气动外形和武器系统。总体气动布局与ADF-01相同,但外形为传统第四代战斗机设计风格。可以在机身背部以外挂吊舱形式搭载ADF-01上战术激光武器的原型机,此外还配有自卫电子战吊舱。
《皇牌空战:突击地平线》中登场的战斗机,设定为平行世界线中日本自行研制用于与F-35形成高低搭配并替换F-2和F-4系列战斗机的隐身多用途战斗机。其设计特点是鸭式前掠翼布局和纵列双发设计,通过可变安装角的垂尾与可下折翼尖配合三维矢量喷口能够实现垂直起降和直接力控制,拥有惊人的格斗机动性,亦被英国采购代替成本超支的F-35作为该平行世界线中“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的舰载机。
《皇牌空战6:解放的战火》及《皇牌空战:突击地平线》中登场的战斗机,在Strangereal架空时间线中是Estovakia所研发,在《突击地平线》中地球的平行世界线则是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空军基于苏-33为基础研发的先进舰载战斗机。其外形特征类似于采用菱形翼和鸭式布局的苏-27,具有折流板式三元矢量喷管,最大特点是可以携带两门机载电磁轨道炮或三个小型多用途导弹垂发单元。
系列中著名的原创战斗机,采用了独特的折叠翼三翼面布局,高速下前掠的外翼段会收纳到钻石翼内翼中以确保高速性能尽管这个设计在现实的角度看来毫无成立可能,同时鸭翼和尾翼也是可变安装角设计。《皇牌空战7》中登场的改进型X-02S采用了隐身化设计,成为四代半或五代战斗机,并配备了机载电磁炮。
游戏里的战斗轰炸机。
可以在太空和大气层内飞行的空天战斗机。
具有三翼面和X形四垂尾的设计。
在弯曲的机头下方安装有一门大炮。
日本正常化军队后为三军研制的通用国产战斗机的舰载机型号,其特点是机腹进气鸭式布局和采用双发折流板矢量喷口,以及全内置武器设计。
菲雅利空军自研的主力轻型战术战斗机。FA-1的特点是前掠翼鸭式布局和类似F/A-18的肋下进气道,以及采用轴对称三元矢量喷管的单发布局和独特的机背垂尾;FA-2的特点则是极其激进的全动W型连接翼布局和鸭式前掠翼,配合二维三元矢量喷管和可变安装角机翼具备超强的格斗空战能力,因为一开始有作为无人机研发的考虑,其机动性超越了人体极限,甚至发生过在试飞中因自动驾驶规避动作过猛导致试飞员颈椎骨折死亡的事故。但FA-2也有一大缺点是过于复杂的气动设计导致起降性能差、载弹量小和机体空重过高。
菲雅莉空军自研的主力空优战斗机,其特征为类似ADF-01的无尾椎后机身挖空的中央升力体结构、类似F-15近似方形的升力体机身和巨大楔形进气口,以及中等后掠角的三翼面布局。由于原型机是作为战斗轰炸机研发的,因此具备很强的载弹能力,机身内置弹舱能够挂载7枚主动雷达制导中距弹,有很强的制空作战和防空能力,缺点是造价过于高昂导致产量少。
菲雅利空军的高速战斗侦察机,名义上基于FFR-31研制,但两者实际上只有机身是相同的。外形特征为高置的小鸭翼、出于超声速飞行需要类似苏-27外形的修长下垂机鼻、座舱两侧的侧向相控阵雷达天线、后掠角更大且带有类似XF-108的翼梢下反小翼的钻石型主翼,以及后机身下收纳的用于电子对抗、侦察和前进空中管制支援的巨大翼型相控阵雷达天线(被称为TARPS,战术航空侦察吊舱系统)。D型是进一步提高飞行性能的型号,其机身后部挖空被填平成为完整的中央升力体结构,且TARPS的天线也进行了修改以减少飞行阻力,整机也进行了气动修型。在不挂载TARPS转而装备外挂超燃冲压发动机助推的时候能够达到3.7马赫的超高速度和4万米的超高升限,成为用以对敌大后方进行高速纵深穿透侦察的远程战略侦察机。其中一架生产序列号29-0113的机体成为主角机“雪风”。
菲雅莉空军考虑到前线战斗机损失率提高而基于FA-2的设计经验研发的无人战斗机及战术侦察机,外形特点为升力体机身配合可变安装角/上反角的前掠主翼,以及包括大面积全动平尾的无垂尾三翼面布局和为容纳传感器组件与共型阵相控阵雷达而设计的造型独特的机头。其设计上考虑了极端的机动性能,由于采用了无垂尾布局,可以轻松地完成落叶飘一类的水平方向超机动动作,同时可变安装角与上反角的主翼配合三翼面具备了极强的升力控制能力。此外在高速下其主翼能够向后翻转变成后掠翼,从而实现亚声速超机动与超声速巡航能力的兼顾,极速与FFR-31MR不相上下。
基于FRX-99改装的可选有人驾驶型号,在原传感器舱部位追加了胶囊形式的驾驶舱,后期还换装了FNX-5011-F Mk.XI“超级凤凰”变循环涡轮冲压发动机,进一步提高了飞行性能。仅有的一架原型机为生产序列号32-0443,成为第二代主角机“雪风”。
《命令与征服3:泰伯利亚之战》中的一种虚构的VTOL战斗机。
《红色警戒3》中升阳帝国的一种虚构的战斗机,由天狗机器人变形而来。
《红色警戒3》中盟军的一种虚构的战斗机。
可变战斗机,外形参考了现实中的F-14。
可变战斗机,设定为为对抗外星入侵基于F-14及其改进型发展而来的可变战斗机原型机。
最初登场于电影《绝密飞行》的美国海军航空兵第六代战斗机,随后在一些游戏里出现了粉丝自制的MOD。其设计最大的特点是独特的可变前掠折刀翼,在低速时是鸭式前掠翼布局,高速时前掠翼向前折叠变成升力体布局减少阻力提高超声速飞行性能。
《使命召唤:黑色行动2》里基于F-35B的VTOL战斗机。
《特种部队》里虚构的战斗机,设计参考了“火狐”,“天鸦”是G.I.Joe仿制的“夜鸦”。
小说《火狐》里登场的虚构战斗机,为现实中的米格-31“猎狐犬”研制期间西方得到情报之后民间想象的产物。
游戏《终结战争》里虚构的俄军对地支援战斗机。
《鹰击长空》里唯一的虚构战斗机,同样也在《终结战争》里充当美军阵营的对地支援战斗机。其设定上类似于战斗轰炸机版本的F-22,名称也是致敬着名的A-10“疣猪”攻击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