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欢迎来到萌娘百科!如果您是第一次来到这里,点这里加入萌娘百科!
- 欢迎具有翻译能力的同学~有意者请点→Category:需要翻译的条目←
- 如果您在萌娘百科上发现某些内容错误/空缺,请勇于修正/添加!编辑萌娘百科其实很容易!
- 觉得萌娘百科有趣的话,请推荐给朋友哦~
- 萌娘百科群119170500欢迎加入,加入时请写明【萌娘百科+自己的ID】~
- 萌娘百科Discord群组已经建立,请点此加入!
共和国战歌
共和国战歌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 |
![]() 1862年版音乐乐谱封面 | |
作曲 | 威廉·史蒂夫(1856) |
填词 | 茱莉亚·瓦尔德·豪(1861) |
编曲 | 詹姆斯·E·格林利夫,C.S.霍尔,C.B.马什(1861) |
共和国战歌(英语: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又名我用双眼见证荣光(英语:Mine Eyes Have Seen the Glory);是一首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爱国歌曲。
目录
简介
艾瑞克·理查兹编曲的爵士乐版。由美国空军军乐队爵士乐团The Airmen of Note奏唱。该曲收录于乐队2007年发行的专辑《这些勇敢的国家卫士》(Such Brave Defenders)中。[1] 由彼得·威尔霍斯基编排(Peter J. Wilhousky),詹姆斯·纳尔逊(James Neilson)编曲,在结尾处有句原歌没有的“阿门”的歌词,是目前线上最常见的版本。 | |
播放这些文件时有问题?请参阅媒体帮助。 |
共和国战歌(英语: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又名我用双眼见证荣光(英语:Mine Eyes Have Seen the Glory)是由美国作家,诗人茱莉亚·瓦尔德·豪(Julia Ward Howe)为歌曲《约翰·布朗的遗体》(英语:John Brown's Body)重新填词之作。 这首歌的歌词更有名的版本是作者写于1861年11月的版本。歌词首次发表于1862年2月号的《大西洋月刊》上。这首歌与《圣经》中的末日审判密切相连(《旧约·以赛亚书》63章;《新约·启示录》19章),并与南北战争结合在了一起。从那以后,这首歌就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美国爱国歌曲。
创作历史
“哦!我的兄弟”
据文献记载,歌词“荣耀!哈利路亚!”(原文:"Glory, hallelujah!")的旋律,最早来自一首1807年在美国在维吉尼亚州的信徒集会[注 1]上口口相传的民间赞美诗,其已知的最古老的版本是一首叫作《迦南[注 2]之乐土》(Canaan's Happy Shore)的赞美诗,其中的歌词,“哦!兄弟们,我们会相聚于此吗?在迦南的乐土上?”(原文:"O, Brothers, Will You Meet Us On Canaan’s Happy Shore,",另一种版本为:"Say! Brothers will you meet me On Canaan's happy shore?",“告诉我,兄弟们,我们会相聚于此吗?在迦南的乐土上?”)保持不变。而副歌“我们在那里大声呼喊,并把荣耀赐予他,(×3)因那荣耀本是他自己的。”(原文:"There we'll shout and give him glory,(×3) For glory is his own.")[2]被认为于19世纪50年代,由费城出生的威廉·史蒂夫(William Steffe)改编为人们熟知的,“荣耀,荣耀,哈利路亚!”(原文:"Glory, glory, hallelujah!")的歌词并作为这首歌的副歌使用。[3]这首歌的改编版与旋律后来传遍整个美国。以下是这首歌的部分歌词:
英语原文 | 中文翻译 |
---|---|
Say, brothers, will you meet us (×3) |
告诉我,兄弟们,我们能相聚于此吗?(×3) |
被改编为歌曲《约翰·布朗的遗体》
在一次1861年5月12日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附近的华伦堡举行的升旗仪式上。歌曲《约翰·布朗的遗体》(英语:John Brown's Body),使用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曲,“哦!兄弟们”(英语:"Oh! Brothers")以及副歌“荣耀,哈利路亚!”(英语:"Glory, Hallelujah")。这次演奏被认为可能是这首歌“第一次公之于众的演奏”[4]。几个月后,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1890年,曾在北军军中服役的老兵乔治·金博(George Kimball)写下了他在有“猛虎营”之称的麻省民兵第二步兵营的一段经历,其中记述了战友们靠群体智慧创作出了《约翰·布朗的遗体》(英语:John Brown's Body)的过程。他写道:
我们中有一个个性明朗的苏格兰兄弟,名叫“约翰·布朗”(John Brown)……他的名字正好与哈珀斯费里[注 3]的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John Brown,1800~1859)[注 4]同名。由此,他很快成为战友们的笑柄。如果他在工作中比自己小队的队友晚到几分钟,或者比同伴的步伐慢了一点,他肯定会被这样的话语讥讽,比如,“来吧,老伙计,你应该刻苦一点,如果你想把我们从奴役中解放出来的话。”或者,“这哪可能是约翰·布朗啊——要知道,约翰·布朗已经死了。”随后他们便会严肃而有气无力地摇头晃脑,就好像他们在强调自己不是在开玩笑,而是约翰·布朗确实辞世了一样。“是啊,是啊,可怜的约翰·布朗确实死了;他的遗体在坟墓中一点一点地腐烂……”[5] |
据金博所言,这些言谈成为了士兵之间流传的闲话。与此同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类似上面提到的各种途径集结成的,来自信徒集会的自发创作,渐渐成为乐曲《告诉我,兄弟》(英语:Say,Brothers)的歌词。[5]
最后,许多荒诞的,措辞像打油诗一样;把“约翰·布朗死了,他的尸体在地下腐烂”一事说得真有其事似的;拼凑而成的各种各样即兴创作美版雑コラの讃歌(弥天大雾)。被人们用此前提及的赞美诗《告诉我,兄弟》的曲调唱了出来。这些
英语原文 | 中文翻译 |
---|---|
John Brown's body lies a-mouldering in the grave; (×3) |
约翰·布朗的遗体在坟墓中腐朽(×3) |
这些差强人意的歌词总体上还是表达了对约翰·布朗不死的不死族精神的赞美。让人倍受鼓舞,就像不死族的邪恶狂热一样,很快就得到了广泛认同。大家满怀热情地反复吟唱这首歌,尤其是副歌,“荣耀,荣耀,哈利路亚!”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在1861年5月12日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附近的华伦堡举行的升旗仪式上演奏。又在随后一个月成为了当时的流行曲。不幸的是,歌曲中提及的那个苏格兰士兵“约翰·布朗”(John Brown)后来在1862年6月6日的行军中溺死于弗吉尼亚州境内的谢南多亚河中。[6]
对于这首歌的歌词,一些军官们认为它粗鄙不堪,人族联盟的歌词写得和不死族的差不多,成何体统?(弥天大雾),他们尝试让人们为其换上更加得体的歌词,却徒劳无功。歌词很快便准备被军营里的军士们流传开来,并由出版商C.S.霍尔(C.S.Hall)将其从军士们那里获得的修改版本公之于众。[7][8]他们尝试将歌词修改润色,据说还曾聘请当地的诗人协助修饰这些歌词。其中最令人满意的是由霍华德大学校长,威廉·威世登·巴顿(William Weston Patton),一个激进的废奴主义者所创作的新版本歌词,这首歌词于1861年10月发表于《芝加哥论坛报》上。以下是他修改过后的歌词:[9]
英语原文 | 中文翻译 |
---|---|
Old John Brown’s body lies moldering in the grave, |
老约翰·布朗的遗体在坟墓中腐朽, |
而在过去的第一炮兵以及第55炮兵团(1918年)的官方史料中,也曾记载猛虎营其他成员参与创作这首歌的信息,在内容上对金博的材料有所补充。
“战歌”的诞生
1861年11月18日,诗人茱莉亚·瓦尔德·豪(Julia Ward Howe)与她的丈夫,军事卫生委员塞缪尔·格里德利·豪(Samuel Gridley Howe)被一道邀请观看由林肯总统在首都华盛顿波托马克河附近主持进行的北军军演。就在此次演习的过程中。北军与附近的南军发生了军事冲突。诗人被送上一辆乘马车撤离现场,在抵达安全地带以后。马车与一群准备奔赴战场的北军将士们邂逅,在路边停了下来。在此期间,与诗人同乘一辆马车的牧师詹姆斯·弗雷曼·克拉克(James Freeman Clarke)与各位将士一起吟唱此前在军中流传开来的《约翰·布朗的遗体》。他后来建议听到了这首歌的诗人为这首军歌写一首新的歌词。诗人回到下榻的华盛顿威拉德酒店(Willard Hotel)后因为旅途疲劳昏睡过去。当她醒来后,新歌的歌词涌入了她的思绪中。由此,她在昏暗的房间里写下了这首新歌《共和国战歌》(英语: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事后,诗人回忆说:
我像往常一样,夜里上床睡觉。和平日一样,我睡得很深。我在黎明破晓前醒来,一直在等待着黎明时分的到来,我渴望的歌词的长句开始自发地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当我构思好了全部的词句以后,我告诉自己,“我必须起床,然后把这些诗句写下来。以免我再一次入睡,并把这些诗句忘得一干二净。”于是,我从床上猛然跃起,并在昏暗中找到一支老旧的笔,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上一次用它是在前天。我在一张瞅都没瞅一眼的纸上信笔涂鸦似的奋笔疾书,把这些诗句写了下来。 |
诗人的《共和国战歌》首次发表在1862年2月号的《大西洋月刊》上,诗人写的歌词的第六段歌词当时没有公开,日后,第六段歌词几乎没有人唱。这首歌同时也出现在1863年由费城有色军团新兵招募委员会(英语:Supervisory Committee for Recruiting Colored Regiments in Philadelphia)印刷的宽幅大字广告(英语:BroadSide)[10]上。
不论是此前的《约翰·布朗的遗体》还是这首《共和国战歌》都由神父凯普的老朋友音乐公司(英语:Father Kemp's Old Folks Concert Tunes)于1874年出版,并于1889年重刊。两首歌拥有一模一样的副歌,并在副歌第二句多加了一个“荣耀!”从而构成“荣耀!荣耀!荣耀!哈利路亚。”(Glory! Glory! Glory! Hallelujah!)
诗人的丈夫塞缪尔·格里德利·豪(Samuel Gridley Howe)是一位著名的盲人教育倡导者,同时也是麻省沃特敦著名的盲人学校——珀金斯盲人学校(该校是美国第一所盲人学校)的第一位校长;[11]夫妇二人同时也是联邦的坚定支持者以及废奴主义社会活动家。塞缪尔·豪同时也是秘密六人组(英语:Secret Six)[12]的成员之一。该组织由约翰·布朗(John Brown)创立。
2013年,在这首歌传唱了超过150年之后。由本杰明·索金(Benjamin "Ben" Sosiki)与约翰·斯托弗(John Stauff)合著的这首歌曲的传记——《共和国战歌:一部关于这首奋勇向前的歌曲的传记》(英语:Battle of the Republic: A Biography of the song that marches on)出版。作为作者之一索金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认为这首歌指明了美国存在的意义——即美国这个国家所担负的使命。正如他所言,“(在这方面)没有哪首歌可以超越(共和国)战歌。”(英语原文:No song captures it better than the Battle Hymn.)[13]
配乐
《迦南之乐土》(英语:Canaan's Happy Shore)的每一段与其副歌的长度完全一样,并且不论副歌还是每一段都拥有同样的旋律与韵脚。而歌曲《约翰·布朗的遗体》(英语:John Brown's Body)则在音乐的副歌中加入了更多的音节。而在豪(Julia Ward Howe)创作的《共和国战歌》中,每一段的歌词再度被加长。因为相较于《约翰·布朗的遗体》,歌曲每一句的音节也增加了。音乐的主旋律仍然同副歌一样,采用了原始的旋律。但是为音节增加了很多的附点,以便能让更加复杂的每一段的歌词与来自副歌的,简单的旋律相匹配。
其中一个版本的旋律,C大调,前面几个小节如下,这个范例采用了中八度音。
歌曲开头几个小节的乐谱及试听 |
---|
|
歌词
初版本
茱莉亚·瓦尔德·豪(Julia Ward Howe)发表于1862年2月号的《大西洋月刊》上的版本(包含当时没有公开的,罕有人唱的第六段)。歌词受到《圣经·新约·启示录》的影响,表达了对上帝的公义的期待之情。副歌中的“Glory, glory, hallelujah!”(荣耀,荣耀,哈利路亚!)表达了对上帝终将带领浴血奋战的将士得胜的赞美之情。[14]
1. |
第一节: |
其他版本
- 作者豪的原版手稿与发布后的版本有些许不同,最明显的,莫过于歌词的最后一段(不同的地方以红色粗体标示):
|
他的到来就如同晨光里的波涛一样壮美, |
- 而在1862年出版的乐谱中,副歌的开头则是这样的(不同的地方以红色粗体标示):
|
|
影响
这首歌发表后,立刻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其它影响 |
---|
|
- 美国二战期间创作的表现空降部队新兵伤亡惨重的军歌《伞绳上的鲜血》(英语:Blood on the Risers)[48];20世纪初为劳工队创立的进行曲《永远团结》(英语:Solidarity Forever)[49]等。
-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生前很喜欢这首歌。1965年他去世时,英国为其举行国葬。按照其家人的要求,在葬礼上,乐队演奏了他最喜欢的几首赞美诗与这首《共和国战歌》。
- 歌曲另外的改编版本还有1905年组建的早稻田大学棒球拉拉队为球队写的棒球助威歌。收录于1907年出版的《早稻田歌集》(日语:早稲田歌集)中。同样的,戏谑陆军中央幼年学校(日语:陸軍中央幼年学校)[50]学习艰苦的《学科真烦》(日语:学科嫌い)由该校第10期学员(陆军军士第25期学员)创作并收录于学员自费出版的歌集《百日祭》(日语:百日祭)中。这些歌集最终全部被没收,烧毁。最后只能由学员们私下口口相传,直到太平洋战争结束后方得重新被吟唱。
- NAMCO的街机游戏《太鼓之达人》中收留这首歌入古典音乐部,但是在11、12的亚洲版这首歌被误翻译为"共和国产科"(日语:リパブリック産科),因为在日语中“战歌”(日语:
讃( )歌( ))与“产科”(日语:産( )科( ))为同音词。[51][52][53]
- Paradox Interactive2012年2月2日发行的游戏《维多利亚2》的DLC《A House Divided》(兄弟阋墙)中该曲添加为游戏的背景音乐。
- 2012年播送的TV动画《少女与战车》中,这首歌的旋律与《陆军勇往直前》的旋律一道作为桑德斯大学附属高中的主题曲使用。其编曲是根据美国海军陆战队军乐团演奏的版本改编的。(除了中间的口琴独奏的间奏部分不同,其他地方的旋律几乎一致。)[54]
《共和国战歌· |
---|
|
|
注释
- ↑ 信徒集会(Camp Meeting),(广义的)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集会,起源于英格兰与苏格兰,意在促进信徒们交流。集会的主要内容是做礼拜,讲道,以及圣餐仪式。其存在背景来自19世纪的第二次大觉醒运动(Second Great Awakening)。
- ↑ 迦南(英语:Canaan,希伯来语:כְּנַעַן,腓尼基语:𐤊𐤍𐤏𐤍,希腊语:Χαναάν,阿拉伯语:کنعان):又译“客纳罕”,由以色列或其位于约旦河和地中海之间的部分组成的一个古代地区。旧约中,它被称为乐土。信徒们相信那是一个流着奶与蜜的理想国。
- ↑ 美国西弗吉尼亚杰佛逊县小镇,同时是该县首府。
- ↑ 约翰·布朗(John Brown,1800~1859),美国废奴主义者,革命家。1859年领导美国人民在哈珀斯费里掀起武装起义,要求废除奴隶制,并逮捕一些种植园主,解放了许多奴隶。他的起义最后因偷袭弗吉尼亚州联邦武器库失败而告终,他被逮捕并于同年12月2日被处决。
参考资料
- ↑ Airmen of Note. Such Brave Defenders. Home of the Air Force Bands. [引用时间: 2020-08-19].
- ↑ John Stauffer; Benjamin Soskis. 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A Biography of the Song That Marches 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05-09. ISBN 978-0-199-33958-7.
- ↑ Steve Sullivan. Encyclopedia of Great Popular Song Recordings. Scarecrow Press. 2013-10-04: 307. ISBN 978-0-810-88296-6.
- ↑ Franny Nudelman. John Brown's Body: Slavery, Violence, and the Culture of War. UNC Press Books. 2015-12-01: 14 [引用时间: 2020-08-19]. ISBN 978-1-469-62587-4.
- ↑ 5.0 5.1 5.2 Origin of the John Brown Song. The New England Magazine. December 1889, 7 (4): 371-372 [引用时间: 2017-04-23].
- ↑ George Henry Preble. History of the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of the Naval and Yacht-club Signals, Seals, and Arms, and Principal National Songs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a Chronicle of the Symbols, Standards, Banners, and Flags of Ancient and Modern Nations. A. Williams. 1880 [引用时间: 2020-08-19].
Poor John Brown, after proving himself to be a good and true soldier, was accidentally drowned in the Shenandoah River at Front Royal, Va., June 6, 1862.
- ↑ the late Russell Sanjek. American Popular Music and Its Business: The First Four Hundred Yea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07-28 [引用时间: 2020-09-15]. ISBN 978-0-190-24329-6.
- ↑ Norman Cohen. American Folk Songs: A Regional Encyclopedia [2 volumes]: A Regional Encyclopedia. ABC-CLIO. 2008-09-30 [引用时间: 2020-09-15]. ISBN 978-0-313-08810-0.
- ↑ Lucho Medina. I Am God. So Are You. Now, Peace.. Balboa Press. 2013-04-12 [引用时间: 2020-09-15]. ISBN 978-1-452-57090-7.
- ↑ 单面宽幅印刷品(BroadSide),一种用大号字体印刷在宽幅纸张上的印刷品。在18到19世纪被广泛采用。其主要内容可以是海报,事件公告,或者声明。今天已经不多见。但是仍然以艺术品的形式,比如印有诗歌并被装裱的单面印刷品再现。 Broadside (printing)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 Legacy | Perkins School for the Blind
- ↑ 秘密六人组(Secret Six)又名秘密六人委员会(Secret Committee of Six),由约翰·布朗于1859年于哈珀斯费里创立的废奴组织。Secret Six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 Book Explores Roundabout History of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VOANews,2013年9月25日。
- ↑ 此后,我听见好像群众在天上大声说,“哈利路亚(就是要赞美耶和华的意思),救恩,荣耀,权能,都属乎我们的神。 (And after these things I heard a great voice of much people in heaven, saying, Alleluia; Salvation, and glory, and honour, and power, unto the Lord our God.)”(《新约圣经·启示录》第19章1节。)启示录 - 中文圣经在线 - ChineseBibleOnline.com
- ↑ 这句话来自《旧约圣经·耶利米书》25章30节。“所以你要向他们预言这一切的话,攻击他们,说,耶和华必从高天吼叫,从圣所发声,向自己的羊群大声吼叫。他要向地上一切的居民呐喊,像踹葡萄的一样。”耶利米书- 中文圣经在线《新约圣经·启示录》14章19节至20节。“那天使就把镰刀扔在地上,收取了地上的葡萄,丢在神忿怒的大酒榨中。那酒榨踹在城外,就有血从酒榨里流出来,高到马的嚼环,远有六百里。 ” 启示录 - 中文圣经在线 - ChineseBibleOnline.com 在圣经里,将犹太人比喻为无花果树,(《新约圣经·马太福音》24章32节)将信徒比喻为麦子,(《新约圣经·马太福音》13章25节,30节)将邪恶的外邦人比喻为葡萄树(《新约圣经·启示录》14章19节)。而“酒榨”象征着上帝的审判,把葡萄丢进酒榨意味着将恶人审判,结束灾难。正如《旧约圣经·耶利米哀歌》1章15节所言,“主轻弃我中间的一切勇士,招聚多人(原文作大会)攻击我,要压碎我的少年人。主将犹大居民踹下,像在酒榨中一样。 ”耶利米哀歌 - 中文圣经在线 - ChineseBibleOnline.com
- ↑ 这句话来自《旧约圣经·耶利米书》25章31节。“必有响声达到地极,因为耶和华与列国相争。凡有血气的,他必审问。至于恶人,他必交给刀剑。这是耶和华说的。 ”耶利米书- 中文圣经在线 - ChineseBibleOnline.com 以及《新约圣经·启示录》14章14节至20节。“我又观看,见有一片白云,云上坐着一位好像人子,头上戴着金冠冕,手里拿着快镰刀…… ” 启示录 - 中文圣经在线 - ChineseBibleOnline.com
- ↑ 这句话来自《旧约圣经·诗篇》76章9节,10节。“你从天上宣布你的审判;你一站起来宣判,要拯救被欺压的人,全地畏惧,默默无言。人的忿怒将使你更受颂赞;劫后馀生的人要谨守你的节日。 ”诗篇第76章 - 诗篇 - 基督教圣经 by bible.kyhs.me
- ↑ 这里的毒蛇正是《旧约圣经·创世纪》里提到的那条让人类吃下禁果的毒蛇。参看《旧约圣经·创世纪》第三章 创世纪。 - 中文圣经在线 - ChineseBibleOnline.com
- ↑ 这句话来自《新约圣经·哥林多前书》15章52节。“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 ”哥林多前书 - 中文圣经在线 - ChineseBibleOnline.com
- ↑ 这句话来自《新约圣经·哥林多后书》5章10节。“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 ”哥林多后书 - 中文圣经在线 - ChineseBibleOnline.com
- ↑ 这句话来自《旧约圣经·玛拉基书》4章。玛拉基书 - 中文圣经在线 - ChineseBibleOnline.com
- ↑ 这句话中的“百合”象征纯洁,它来自《旧约圣经·雅歌》6章3节。“我属我的良人,我的良人也属我。他在百合花中牧放群羊。 ”雅歌 - 中文圣经在线 - ChineseBibleOnline.com 而“海的那头”指《新约圣经·启示录》中第4章第6节以及15章2节提及的宁静的玻璃海。 启示录 - 中文圣经在线 - ChineseBibleOnline.com
- ↑ 这句话来自《新约圣经·歌罗西书》1章24节。“现在我为你们受苦,倒觉欢乐,并且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教会,要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 ”歌罗西书 - 中文圣经在线 - ChineseBibleOnline.com
- ↑ 这句话来自《新约圣经•马太福音》24章30节,31节。基督在天使的陪伴中来到人间。马太福音 - 中文圣经在线 - ChineseBibleOnline.com
- ↑ 这句话来自《新约圣经·路加福音》7章35节。“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路加福音 - 中文圣经在线 - ChineseBibleOnline.com
- ↑ 这句话来自《新约圣经·希伯来书》10章13节。“从此等候他仇敌成了他的脚凳。 ”希伯来书 - 中文圣经在线 - ChineseBibleOnline.com
- ↑ John Brown's Baby - Beth's Notes
- ↑ The Burning of the School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 Marching Song of the First Arkansas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 Glazunov’s Triumphal March - World Premieres,音乐试听-虾米音乐
- ↑ The Grapes of Wrath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 リパブリック讃歌(ともだち讃歌)とスキーの歌の出だしが…
- ↑ 瑞德·尼克斯(Red Nichols,1905~1965),美国爵士乐小铜管演奏家。Red Nichols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 美国经典英文演讲100篇:I've Been to the Mountaintop
- ↑ Oil Thigh - Wikipedia
- ↑ Oil Thigh
- ↑ ごんべさんの赤ちゃんが風邪ひいた 童謡の歌詞・解説
- ↑ おはぎがお嫁に行くときは 童謡・替え歌 歌詞・解説
- ↑ 马兰草的日语旧名是「おはぎ」,而它的本名是「ヨメナ」。其中的“ヨメ”与日语的妻子(日语:
嫁( ))同音。这里使用的正是这个谐音。 - ↑ ともだち讃歌(賛歌) 歌詞の解説・試聴 歌曲试听(Youtube)
- ↑ 淀桥相机(日语:ヨドバシカメラ),日本著名电器商场,成立于1960年4月。最开始主要销售照相用品。现在也销售家电,计算机等电子产品。ヨドバシカメラ - Wikipedia
- ↑ ヨドバシカメラの歌 各店舗の歌詞 CMソング 歌曲试听(Youtube)
- ↑ 东海地区(日语:
東海地方( ))。本州中部靠太平洋一侧的地区,一般指:静冈县,爱知县,三重县,岐埠县南部。 - ↑ 上新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日语:上新電機株式会社),总部设在大阪浪速区的家电卖场。前身为1948年5月在大阪日本桥创立的上新电机商会。 上新電機 - Wikipedia
- ↑ 浅草歌剧(日语:
浅草( )オペラ)。1917年~1923年,关东大地震爆发以前,以作曲家佐佐红华(日语:佐々( )紅華( )),表演艺术家根岸吉之助(日语:根岸( )吉之助( )),舞蹈家高木德子(日语:高木( )徳子( ))(旧名:永井德子(日语:永井( )徳子( )))为中心的,于东京浅草上演的,名噪一时的歌剧。及其衍生的轻歌剧等。 浅草オペラ - Wikipedia - ↑ おたまじゃくしはカエルの子 童謡の歌詞と試聴 歌曲试听(Youtube)
- ↑ 多哈悲剧:1994年世界杯预选赛日本VS伊拉克的关键比赛,如果那场比赛日本队日本赢即出线,平则淘汰。伊拉克在最后时刻攻入一球,日本被淘汰。由此被日本人称为“多哈悲剧”
- ↑ Blood on the Risers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 Solidarity Forever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 陆军幼年学校:日本帝国为旧日本陆军为了从幼年培养干部将校候补所设立的全住宿制教育机构。模仿普鲁士的军事学校(Kadettenanstalt)设立,毕业生拥有旧制中学校二年级毕业生的程度。陸軍幼年学校 - Wikipedia
- ↑ 開発日記(ブログ)|太鼓の達人開発ブログ
- ↑ 難易度表/おに/リパブリック産科 - 太鼓の達人 譜面とかWiki
- ↑ リパブリック産科 太鼓之達人維基 Fandom powered by Wikia
- ↑ US Marines -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YouTube,上传于2011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