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刺刀是好汉,子弹是笨蛋。 | ” |
——苏沃洛夫元帅于《制胜的科学》 |
“ | 全体上刺刀,准备进攻! | ” |
——李云龙,都梁《亮剑》改编电视剧 |
明治三十年式刺刀 | |
基本资料 | |
道具名称 | 汉:刺刀 英:beyonet 日: |
---|---|
相关道具 | 步枪、枪刃
|
道具别称 | 枪刺 |
道具类别 | 武器 |
刺刀又称枪刺,在日语中则称为铳剑,是装于单兵长管枪械(如长步枪、全尺寸冲锋枪)前端的刺杀冷兵器,用于白刃格斗,也可作为战斗作业的辅助工具。
作为ACG次文化中的萌属性,多出现在与战争题材有关的作品中。可看作是一种最现实的枪刃。
最古老的刺刀就是一把插入枪管的匕首,后来又演变成用套管固定在枪口附近的刀刃或刺针等结构。现代的匕首样式刺刀通常是以卡扣固定在枪口下方,可以轻易拆下来当匕首用。下文将主要讨论这种形制。
除此之外,也存在折叠式或伸缩式的一体式刺刀,和枪支本身是一体的,不用工具无法分离。ACGN作品中,一体式刺刀则可能做得更大且去除折叠功能,从而让枪支更有风格。
刀把:刀把的材质也是五花八门,有全金属的、电木的、合成材质的。过去以木质为多,现代则多为合成材质。木把上有的又有各式的防滑纹,横纹、斜纹、菱形纹等。
枪焰护片:顾名思议, 是在刀把背上加装一块铁片, 以防枪口火焰伤及刀把和刀把背。有些久历沙场的刺刀,因为没有枪焰护片,刀把背上有明显腐蚀痕迹。但这并不是常见的配置,只有德国制的刺刀才常看到。
注油孔:供润滑油进入刀把内的一个洞,提供内部机件(刺刀座卡榫、刀鞘卡榫、弹簧等)润滑之用。有人亦称其为漏水孔,指的是万一内部进水时,能让水份快速流出。然而这也不是常见的配置。
刺刀座槽:一个鉴别刺刀型式的重要指标。供毛瑟步枪使用的刺刀,和其他枪械的刺刀迥然不同;一般称毛瑟刺刀座槽T/O型,而其他的为T型。以中国字而言,T/O型不如说是十字型更为妥切。这是毛瑟刺刀的重要特征,没有别种步枪使用此种座槽。
枪口环:供刺刀固定在枪管之用, 除了德国之外,各国刺刀都有枪口环。毛瑟考虑在枪管上加上外物会影响弹道,因此德国的刺刀从1898式都没有枪口环。不过外销的毛瑟却都有枪口环。
护手钩:在19世纪末期很流行,大多数刺刀都有这样的设计, 大多数向前弯;德国的1898系列刺刀护手钩则向后(也叫Quill Back)。 一次大战后的刺刀大都去掉这一项配置。
刀身的形状、长短差距极大,但是可以粗分成单刃、双刃,半双刃三种。
单刃:单刃最有名的例子是日式的明治三十年式,其形状如同武士刀,只有一面是锋利的,另一面为刀背。另外,单刃、半双刃的刺刀,还可分成上方开锋和下方开锋两种。当然此处的上方、下方指的是上刺刀时的方向。一般以下方开锋较多,因为上方开锋的刺刀,刺入人体时,伤口正对枪口;喷出的血液有可能大量进入枪管之中。
半双刃:绝大多数的刺刀为半双刃,差别仅在于刀背开锋部份的长短。由于枪口火焰产生的高热对刺刀金属会有一定影响,枪口下的部位仿如不断的经历淬火程序,应当补强。多数刺刀的刀背为刀刃中最厚的部位,双刃刀则无法达到此一目的。
除此之外还有圆锥状和棱锥状刺刀,如苏联莫辛-纳甘系列步枪的四棱刺、英国李-恩菲尔德系列步枪的No.4钉状刺刀以及中国56冲(国产AK-47)的三棱形刺。
这些锥状刺刀纯粹是为了刺杀而设计,而且很大程度是为降低生产成本而设计,不论是单纯的杀伤力、还是其实用性,都不如前面说的那些传统刺刀,所以并不流行。
以制造的难度而言,刺刀并不须要很精密的技术,普通铁匠都可以打造。但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是,刺刀在中国的生产和枪械一样,发展得非常缓慢:汉阳兵工厂在成厂十年中,生产了13,0726支各式枪支, 却只生产了2310把刺刀;在军阀时代至抗战之前,更是大量向欧洲列强购入了各式刺刀。而中国自制的刺刀,主要是供汉阳造和各式土洋毛瑟步枪使用:汉阳造的刺刀为单刃,长度及造型类似日本的明治三十年式;中正式和其他毛瑟步枪的刺刀刀刃形状则有英式1907年式和比利时1924年式两大类。
由于产量有限,造枪和造刺刀分开,因此到了抗战时,地方部队中有许多士兵没有刺刀。例如开赴前线的川军,记载中说有的枪栓要用绳子绑住才不会掉出,士兵一律没有刺刀。有的部队干脆发给士兵大刀,以近供战使用,至少大刀片的供应可以自给自足。其实大刀需要较为严格的训练,而刺刀则相对容易上手,结果……想必您也明白为什么TG要装备那么多的梭镖和红缨枪了吧——在没有刺刀的时候,这些矛枪类武器是最接近刺刀的武器了。
刀鞘在二十世纪初多为皮制,以厚实的皮革制成,两端配上金属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多以全金属制造刀鞘。美军则以合成材质、纤维板或金属片作材料,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以电木制作,但还是以金属为主。中国在抗战时,因物资匮乏,曾以猪皮制造皮套,连着腰带环,类似今日的民间猎刀皮套。日军在战争末期 油尽灯枯,曾以竹片、木片制造刀鞘。
皮套榫:一个鉴别刺刀年代的指标,一次大战及之前的皮套榫,大致为圆型,状如香菇;一战之后,开始有L型出现,有如反置的衣钩。近代美式刺刀则不用皮套榫,以双钩挂在弹带上。
这是一种枪口装置,有时候和制退器整合,结构和骑枪的皇冠状枪头异曲同工。多用于不适合安装刺刀的微冲和手枪。
刺刀作为与枪械伴生的冷兵器,自然总是与各种长枪共同出现(毕竟手枪之类的短枪一般来说是不考虑上刺刀的)。
有刺刀大量登场的作品中,自动武器可能并不充裕或发展得并不好;就算有,也很少表现充分(毕竟倘若一人一把冲锋枪,就没有刺刀什么事了)。
在近代战争中,刺刀取代了矛枪等古典的长柄武器,由此刺刀还成了一种具有“威胁”意味的武器设定。由此,便能在ACGN作品中塑造一群敌军士兵端着上刺刀的步枪,驱赶俘虏或奴仆的场景。如《唐老鸭编年史<元首之颜>》[1]中,唐老鸭作为遭受纳粹压迫的工人,每当做出对纳粹德国怠慢的举动,就会有纳粹士兵跳出来用刺刀恐吓他。
和枪械比起来刺刀攻击距离非常短,因此“刺刀”就在一些游戏中,成了“射程极其短的武器”的戏称。比如《战舰世界》里的亚特兰大给的鱼雷打不远,故而喜提“刺刀雷”戏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