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A-10攻击机 | |
基本资料 | |
道具名称 | 攻击机 强击机(解放军称谓) Attacker(英文) |
---|---|
道具种类 | 航空器 |
道具用途 | 军事用途(攻击敌方地面目标) |
相关道具 | 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
|
攻击机是一种以攻击前线目标为主要任务的军用固定翼飞机,和轰炸机相似但不等同。广义上还包括武装直升机等用途类似的航空器。
攻击机和轰炸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空对面”平台。传统意义上,她们俩的主要区别在于轰炸机主要任务是攻击具有一定战术或战略价值的固定目标或集群机动的目标,且雨露均沾,敌军前方后方都在其猎杀名单上;而攻击机则十分专一,主要任务是在战场进行前线支援或对行军队形的敌军部队进行打击,一般不涉战略价值巨大的建筑等。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攻击机和轰炸机的职责越来越多地重合了。
攻击机与轻型的轰炸机很难区分,因为二者的配置往往大差不差。事实上,有时轻型轰炸机/攻击机之别只是军队高层一句话的事,比如美军历史上就有一些海航俯冲轰炸机在陆航就变成了攻击机。
广义上的攻击机还包括了海战用的鱼雷轰炸机(torpedo bomber,简记“鱼雷机”)。二战后,鱼雷机、俯冲轰炸机和传统意义上的攻击机都不再单独发展,彻底合流成为现代攻击机在一段时间之内,出现了战斗机挂鱼雷的怪潮流。
二十世纪初德国容克飞机公司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攻击机——容克JI。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苏联等国均曾经研发和运用攻击机,如Ju K-47和伊尔-2等。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日本陆军装备的一些所谓的“陆攻”,只是叫了个攻击机的名字而已,本质上仍然是轰炸机。在当时攻击机的战术已经定型:凭借大航程、重装甲和低空低速性能在战场长时间巡视并伺机攻击。
这种战术遭到了挑战——战斗机。
“ | 战斗机也要挂上三颗一千磅, 炸掉坦克还能去制空, 统治着我们的天空, 这个战术战无不胜。 |
” |
——院长今天又划水,朝鲜歌曲《攻击战》再填词《草履虫之歌》 |
二战期间战斗机已然膨胀到一个可观的体量,一些著名机型比如F4U、P-51,挂载能力达到了0.5~1.5吨,而且还可以高速突入再一击脱离,不用担心因低空巡视而挨打。在冷战前期这种战术得到进一步重视,盖因当时一方面战斗机大都在攀高空性能,普遍低空性能不足;另一方面高射炮跟不上超音速目标,而防空导弹的雷达对有地形遮挡的地区有很大的盲区。至此,高速攻击机战术得以确定:通过低空高速突防,在目标(主要是敌军聚集处或固定掩体建筑)上空短暂停留并投弹,然后快速退出。在这段时间内诞生了一系列超音速攻击机(苏联称该类飞机为“突击飞机”),如苏联的苏-7、美国的A-5、中国的强-5等。
自越战起,一方面,战斗机重回中低空,反应速度更快的自行高炮与弹炮合一防空系统逐渐普及,肩扛式防空导弹也初现锋芒,对低空飞行的攻击机产生了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各国发现突防后的高速攻击机难以在战场上长时间停留,空中支援时间太短,效率过低,且对需要引导的制导武器兼容性不佳,于是又重新拾起了在战场上长期留空的低空低速攻击机。典型的代表有苏联的苏-22M4(苏-17特化亚音速性能、安装电视系统的改装型号)、苏-25,美国的A-10攻击机。
在美军中,炮艇机(gunship)这一独特的大型攻击机被采用,专用于进行持久、强力的对地压制(只有在敌方无制空权时才可使用,炮艇机若被敌机或防空火力锁定,几乎只有死路一条)。但由于炮艇机的诞生是基于美国独特的军情,其他国家军队都不愿意采用。冷知识:PLA曾经在西藏平叛时将具备多挺侧射机枪的图-4战略轰炸机作为炮艇机使用,效果拔群,且直至80年代PLA都有用轰炸机自卫航炮对地攻击的科目,可见PLA还是一定程度上认可炮艇机的。
进入80年代,一方面制导炸弹越发普及,加之战斗机重回中低空,战斗机再一次可以揽走攻击机之职能,纯粹的攻击机开始衰败;另一方面,“苏攻美守”之大环境催生了一种新的攻击机思路:战场飞机。预计其将是一种涡桨或桨扇动力、能短距起降、具备优越续航力和低空低速性能、能在对地攻击之余歼灭敌方武装直升机的、廉价(同载荷武直的1/4甚至1/10造价)的攻击机。这种思路最终在后冷战时代和无人侦察机合流,发展成了察打一体无人机。
不论衰败与否,在完全掌握制空权时攻击机仍能大放异彩,尤其是在老美喜欢打的非对称性战争中。
另外,成规模娘化的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