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的是:游戏系统中玩家可选择的外表造型关于:
关键词“皮肤”的其他条目参见条目:「
皮肤」
 《王者荣耀》中貂蝉的皮肤圣诞恋歌
|
基本资料
|
用语名称
|
皮肤
|
其他表述
|
时装、炫彩装等
|
相关条目
|
变身、课金、纸娃娃
|
皮肤系统,指游戏中变更外表造型的系统。该系统中供玩家选择的角色外表造型称作皮肤。
简介
皮肤系统的雏形最早源于游戏《塞尔达传说》(1986年),由于该游戏为装备制作了不同的贴图,因此在更换装备时候同时改变了角色造型,使角色拥有更多变化。由于这种系统类似换衣服的纸娃娃玩具,因此被称为“纸娃娃系统”,在此后被各种RPG游戏纷纷效仿。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游戏发展的日渐丰富化,一个游戏角色往往拥有多套配色乃至不同风格、造型的服装供玩家选择(如某些游戏的角色可选用前代造型、各类格斗游戏的1/2P甚至更多颜色服装等等),但此时仍未形成“皮肤”的说法。
2011年起,《英雄联盟》《dota》等竞技类游戏,以及《少女前线》《崩坏学园》系列等手游在中国开始大行其道,同时伴随着商业盈利()行为,“皮肤”这一术语开始逐渐为中国玩家熟悉,在当今几乎成为各类游戏中的标配。除了少数皮肤达成通过活动、登录天数或者下载免费DLC等条件而赠送外,绝大多数的皮肤都需要课金获得。
除了“皮肤”外,该系统还有“时装”“换装”“外貌”等常用学名。在一些游戏中,皮肤系统有时会使角色增加特殊语音等彩蛋。在一些游戏中,不单止人物,甚至游戏装备也有应用皮肤系统(军事模拟类游戏中的载具涂装也可视作皮肤的一种)。
理论上皮肤不会增加数值上的战斗力,但部分游戏可能会增加,而一些修改了模型、技能特效、角色动作等皮肤可能会增加(或减少)一些隐藏的战斗力,例如客观上可能技能特效或弹道改变会导致与实际判定不符,主观上影响所谓的“手感”甚至可以给玩家“加攻速”等。
皮肤不局限在角色和武器上,地图、光影特效等的改变一样可以算做皮肤,如Minecraft里面各种各样的材质包。
与纸娃娃系统(paperdoll system)的区别和联系
“皮肤”一般是完整成套的,可拆分性比较差比如只是换了另一个模型放在原处。而纸娃娃系统的特色就是“部件的拆分和重组”,只变更整体中某部分的形象,在增加更多有差异的角色外观的同时占用更少的资源,编程稍稍复杂。
使用皮肤系统的游戏
- 《英雄联盟》(拳头还为每届全球总决赛中夺冠的战队选手设计了带有选手签名的冠军皮肤,并且选手可从冠军皮肤贩卖的收益中分成,拥有自己的冠军皮肤也是LOL职业选手荣誉的象征)
- 《三国杀》(游戏中玩家可通过虚拟货币或付费货币等方式获得武将的皮肤,大部分皮肤会有不同于初始形象的台词,高品质皮肤还能解锁动态或多形态等效果。部分形态的武将之间皮肤可通用。)
- 《收获日2》(游戏中,玩家可以为自己的角色换上指定的行动装束,并为自己控制的角色换上他们中意的手套(然而一大半都要DLC))
- 《反恐精英》(Xbox版以及Beta1.0~Beta2.0版本除外)(玩家可以选择多套反恐精英或恐怖分子皮肤作为自己的玩家模型)
- 绝大部分二次元手游(如碧蓝航线、少女前线,Fate/Grand Order,魂器学院等等)
- 《无双》系列
- 《Minecraft》(可自定义)
- 《使命召唤系列》
- 《战地风云系列》
- 《极品飞车系列》
- 《守望先锋》
- 《王者荣耀》
- 《拳皇》系列
- 《第五人格》求生者角色紫/金皮附加改变道具
- 《宝可梦大集结》(游戏中拥有独自学名“电子服”)
- 《猫和老鼠》
- 《部落冲突》:引入月卡后,第一款英雄皮肤就此诞生了。
- 《植物大战僵尸:花园战争2》:游戏中足足 8,500+ 个自定物品和装饰品,成百上千的装饰物虽然不会改变角色的攻防属性,但是会改变角色的外观甚至让植物看上去完全不像植物。如果装备了传奇装扮,则会在击败对手后产生额外的听觉/视觉特效;某些装扮能够增强玩家视野的对比度,有助于看透迷雾。
- 《滚动的天空》、《跳舞的线》:同样存在皮肤的要素。想不到吧,皮肤还可以作用在单纯的一颗球或者一枚方块上。
游戏术语、游戏玩家用语 |
---|
| 游戏综合 | 游戏系统 | | | 游戏结局 | | | 游戏发布 | | | 游戏发展&调整 | | | 游戏制作&运营 | | | 综合&其他 | |
| | 游戏分类 | 按游戏形式分类 | | | 按游戏内容分类 | | | 按年龄限制分类 | | | 按游戏平台分类 | | | 按玩家人数分类 | | | 其他分类 | |
| | 角色相关 | | | 游戏用语 | | | 游戏典故 | | | 游戏圈吐槽语 | | | 我们来削弱刀妹吧 |
|
注释及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