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松尾芭蕉(1644—1694)[1] |
![]() | |
基本资料 | |
用语名称 | 五七五 |
---|---|
用语出处 | 日本的传统诗歌形式 |
相关条目 | 最上川 |
五七五是以五、七、五个音节为体裁的一种日本传统诗歌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
五七五之源,日本和歌中国诗,古名曰俳谐。
奈良时分长短歌,平安长歌渐被弃。
幕府六百年,短歌口口相传颂,五七五七七。
明治仅余五七五,其他部分皆减除。
欲创作俳句,两个特点不可缺,季语与切字。
借景表季抒人情,切字断句留意韵。
俳句发扬者,俳圣松尾芭蕉也,赋其抒情意。
与谢小林并活跃,俳画结合同发扬。
时值江户中,有前句附点评者,呼柄井川柳。
前句无季语之锢,切字停顿亦不必。
俳谐远流传,英俳汉俳皆广传,佳作骈兴出。
动漫文化常出现,有些场合不细分。
意向借用时时有,针砭时弊带吐槽。
俳谐翻译难,沿汉俳律者有之,袭其五七五。
弃其格律者亦有,几字以蔽之足矣。
俳句的两个重要特点便是季语(季語)和切字(切れ)。季语(通常放在发句中,因为俳谐这种体裁用于娱乐活动通常是一人出发句,等待其他人接付句两句12字)是用来描述特定季节的词汇,例如“樱雨”(
在俳句的发展史中,被称为俳圣的松尾芭蕉(1644—1694)有着重要的地位。他赋予了俳句更高的艺术性,让俳句从诙谐幽默的小调逐渐转变为抒情达意的短诗。在他之后,与谢芜村(1716—1784)在进一步提高文学性的同时还将俳句与文人画结合在一起,让俳句有了更强的表达力。
到了江户时代中期,人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此时俳谐衍生出了一种比较通俗的变种:给出一个付句,接一句不受季语与切字限制的前句。此类变种经由前句评者柄井川柳(1718—1790)筛选,通过门生吴陵轩可有发行的《诽风柳多留》发扬光大,因此得名“川柳”。格式的相对自由带来的是题材的相对自由:上到古今万事,中到柴米油盐,下到黄赌乱象,皆可以川柳的形式表现。有无季语是俳句与川柳的重要差别。
俳谐是较早被传播至西方世界的亚洲文学表现形式,英俳和汉俳在如今亦十分流行,也产生了不少佳作。
由于五七五是日本诗歌文化中颇有代表性的作品类型,很多日本出品或者与日本有关的ACGN作品中都会出现五七五。但在有些作品中俳句与川柳有时候并不会严格区分。有不少作品借用俳句中常常用到的意象。在非五七五主题的ACGN作品中通常也能起到吐槽的作用。
五七五的翻译一直是各国翻译界长期困扰的问题。在ACGN作品中,有译者选择沿用五七五的汉俳式翻译,但也有很多翻译选择对五七五格式进行变通处理,例如在《川柳少女》中出现的三四三变式,或者传统的五言甚至四言句或七字句都是对五七五的合理转化:日语音节总数较少,所以表达一个信息所需的音节量就相对其他语言更多一些;再因为汉语文字表意,使用字数少一些的汉语足以表达同样的意思。
自20世纪80年代“汉俳”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使用中文按五七五的格式作诗,便逐渐为大众所知。在互联网普及以后,一些上文所述的ACG作品,也促使其爱好者中流行起了创作俳句/川柳的亚文化。由此,五七五近年来成为了中文网络上的迷因,出现多轮玩梗热潮。
对于五七五格式的诙谐创作,往往有网友化用与俳句有关的梗“最上川”,以“最oo”的格式发回复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