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 |
用语名称 | 制作委员会 |
---|---|
其他表述 | 制作委员会制度、制委会 |
用语出处 | 日本影视及动画等行业 |
相关条目 | 动画 |
制作委员会(日语:製作委員会)是一种应用于动画、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众多行业的合作制度,起源于日本。
在动画领域中,以一个或多个公司提供资金供动画公司进行创作,临时组成的团体为动画制作委员会,所得利润按协议分成的制度叫做动画制作委员会制度。而这种合作方式也应用于影视剧、舞台剧等三次元领域。
一部动画的制作背后有一个由多家公司组成的委员会,他们对动画制作的各个流程和工种进行严格分工,在资金风险均摊的前提下,保证每个环节都能达到最高的制作水准。日本动画发展多年,由制作委员会规定的行业标准也趋于统一。[1]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于「OO制作委员会」这样的团体,是1995年TV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首次引入后开始出现的。从EVA后,「制作委员会」作为动画术语被广泛应用于动画业界。
严格来说,1995年EVA以前也存在于有着类似性质的赞助团体,但并不被称为「制作委员」。这种最初的、类似于制作委员会的联合出品制度的出处一般认为是制作了1993年TV动画无责任舰长的唱片公司KING RECORD、影碟公司VAP和游戏公司Media Rings所组成的「Tylor Project(タイラープロジェクト)」。
制作委员会制度现在已经被绝大部分动画采用。制作委员会由出资制作动画的公司组成,并且最终将动画所得的收益分配给投资的公司。
1981年动画《若草四姐妹》当中的类制作委员会赞助团体 |
---|
日语中的“赞助”叫做“提供(ていきょう)”。一般还会有专门的“赞助商感谢语(スポンサーのことを感謝する言葉)”:本节目由以下赞助商提供赞助(この番組は、ご覧のスポンサーの提供で、お送りします)以上企业均已破产。在节目的片头尾,一般会显示“XX制作委员会”或者“PROJECT XX”,也有名字取自作品内作为故事舞台的地点的情况,例如“XX高校学生会制作”、“XX观光协会制作”。需要说明的是:电视栏目的赞助商也有只为节目赞助的广告商、电视台合作伙伴,并不一定进入制作委员会;多家出品方也可以不用集体的名义,在名单的“制作”/“製作”以及版权方处只显示各自的企业名。
动画制作委员会,或者说一部动画的制作出品团体,由制片人牵头成立,通常由出钱投资该动画制作的各企业代表组成。每个公司都有各自对应的业务;动画公司有时会加入;如果有原作漫画或小说,也会有该出版社的代表加入。该制委会的主要投资方或负责牵头的企业又称作“干事公司”。制委会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现了动画制作的“各取所需,风险均摊,利益均沾”。参与投资和赞助的单位不一定会进入制委会。不过,即使是在同一制委会中,各公司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有些投资方只参与某几部动画的投资,且极少担任干事,而有些实力强大的公司则会长期投资,并担任多个制委会的干事。
制作委员会解决了日本动画公司的一个大问题————他们没有足够的财力开辟推广其作品形象所需的物流渠道和销售网点,也建不起主题乐园,买不下电视台。制作委员会的体制,调动了周边产品设计、销售、发行等各方面的关系,把动画作品纳入了那些商家固有的网络中,大大提高了动画边际产品的市场占有量。同时商家对动画的前期投资解决了动画拍摄的资金问题,也为动画公司拍摄多元化题材提供了可能。通过这样的制度,让日本动画各方面的参与者都实现了双赢。
目前大多数的日本动画公司都已经接受了制作委员会制度,只有极少数的动画公司仍然会独立地进行制作/出品。
中国动画的发展之路上,首先学习日本制作委员会制度的,是《蓝猫淘气三千问》系列,这也被认为是中国动画的一个扭亏为盈的里程碑。后来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动画也学习借鉴了这一模式。
在《十万个冷笑话》片头部分,甚至开始直接模仿日本动画的赞助商感谢语。虽然这只是在玩梗
但是目前大部分中国动画仍未大规模地采用制作委员会的制度,中国动画仍然以独资/动画制作公司与流媒体平台合资为主流。亦有部分中国流媒体供应商加入日本动画的制作委员会中,以中国地区的流媒体版权在动画企划中分一杯羹。
由于动画制作委员会制度使得资本大量地介入到了动画制作的过程中,资方自然拥有着极大的话语权、决定权。因此容易出现动画制作的方向被资本所把握的情况,更多从一些商业因素上去考虑,可能会对动画制作者的创作自由造成限制。而且如果动画公司没进入制委会,也就无法根据作品的商业效益获得更多利润。
中日合作动画多以中方出资、日方制作、中方再外包,与此同时产生一系列问题:理论上中方进行的大额投资使得动画制作方面资金充足,质量上得到提升。但现实中《Wake Up, Girls》的导演山本宽和动画制作公司GAINAX的前社长冈田斗司夫均表示,制作委员会制度亟须改革,因为它对中国投资方和日本业界人士来说问题重重。
举例来说,一部预算总额为1亿多日元的12话TV动画,每话成本大约1000万日元,为避免风险制作委员会中出资最多的公司只需拿出4000万日元左右,就足以保证自己的话语权和利益。而一旦中国公司提供10亿日元进行的TV动画合作,那么相应的日本公司也可以相应地需要拿出相应资金来投资,否则这部作品就几乎等同于中国公司100%出资,但现实是日本公司不一定拿得出这么多,也不一定敢承担这个风险,进而导致日本出资公司处于弱势地位,且完全失去了对作品的控制力。
于是另外一种方法应运而生:将中国公司投资资金分散到其他十几部动画作品上,并不超过原先设定的单部制作预算上限,使得日本公司只要投入几千万日元就能保证自己的权利了。因此现实中是动画数量的明显增加,但是行业却承受不了成倍增长的数量,导致作品质量下滑进而使得行业的衰退。
冈田斗司夫说,现在有钱、想要投资动画的公司很多,但是制作委员会的各位大人物们还想继续操控动画的版权以及发展方向,所以早就已经定下了动画制作的预算上限,不管谁来投资多少钱,动画的制作费用也不会再增加。那么走出这种困境的方法是什么?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只要这些掌管版权的制作委员会大人物们都走人,让动画公司和中国投资方直接接触,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从制作委员会的视角来看,与其做一部没赚到什么钱的好作品,还不如做一部投资少、回报高的动画。制作委员会这一模式既然出现并一直沿用至今,说明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是山本宽认为,至少上面这种商人的想法需要改变,只有资金到位了才能做出好作品,不重视动画的话,就算动画做出来也不会火。
其实这一问题,说穿了就是日本厂商可能没钱,或怕风险不敢投钱,但中国公司却出手阔绰,动辄就是以亿为单位。日本公司为了保证自己的收入以及防止主导权落入外国人手里,利用制作委员会设立游戏规则,强行给动画预算封顶。预算不够,也就做不出好动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