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村红绪 | |
基本资料 | |
萌属性名称 | 行灯袴 |
---|---|
萌属性别称 | 女袴、大正浪漫 |
萌属性类别 | 服饰类 |
典型角色 | 花村红绪、真宫寺樱、上月和菜 |
相关萌属性 | 大小姐、大正女仆、和服、靴子 |
拥有此特征的角色 |
行灯袴 指的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女性的一种服装。也是ACG次文化中的萌属性。
传统日式袴是源自于中国的袴。中国的袴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士兵所穿着宽脚裤子。随着传入日本国内后,并发展成为方便骑马用的“马乘袴”,这种袴是男性专用的衣装。
自19世纪日本进入明治维新时期后,随着欧化风潮盛行。女性开始更频繁出现在公众场合参与各种活动,便产生更易在外活动服装的需求,这个时候传统和服便不能适应这种需求。女性开始穿着男性服装的“马乘袴”作为外出服。这一举动受到当时社会舆论非议,被认为是有失礼仪之举。随后明治政府教育部明令禁止女学生穿着“马乘袴”。
明治18年,提倡欧化主义的森有礼就任文部大臣,欧化风气在政府中抬头,规定西洋服饰作为女校的学生服。但4年后森有礼被刺杀,日本国内国粹主义抬头。女学生们的服装被要求回归到传统的和服样式。
为了适应重归和服的变化,当时的女性教育家下田歌子[1]借鉴西洋裙子将宫廷和服改制成更简易的袴服,这种服装由于外形似“行灯(方形纸罩座灯)”而得名。“行灯袴”与“马乘袴”的最大区别是,马乘袴是有裆设计的,而行灯袴是袴成筒状一体形无裆设计的裙子,不会妨碍到穿着者的日常大开大合的动作活动性。同时又把束带位置提高至过腰,兼有方便女性如厕的设计构思。“行灯袴”成为当时年轻女性在新时代飒爽大步前进的象征。
下田歌子本人就职的华族女学校是最早的行灯袴发源地,而当时华族女学校所流行的是用羊绒制成的行灯袴,其颜色为日本传统色的海老茶色(色板:#734338 [2]),据传是以当时16岁未满者所着用的浓色系宫廷和服作为参考。
另一方面,当时的名门学校迹见女学校也迅速将行灯袴作为标准制服[3]。,其颜色则为紫色。亮眼的颜色为当时东京市民所注目。
在当时的环境,可以接受教育的女性多为公家子弟、贵族之后、有钱人等上流阶层。以上提到两间学校更是标准的名门学校。女学生可以说是千金小姐的代名词。学生身份代表知识与才气,而引人注目的服饰色系让人联想,时人便以《源氏物语》的紫式部例子,以颜色分别称呼女学生们为【海老茶式部】与【紫卫门】,在中文语境中多少有点才女的意味 [4]。
根据『明治事物起原』、『海老茶式部の母』两本书,一般是认为华族女学校代表的教育家下田歌子为行灯袴的创造者。但也有观点认为是迹见女学校代表的教育家迹见花蹊,在迹见女学校官网有现时最早的行灯袴照片,于1882(明治15)年拍摄,身穿行灯袴迹见女学校学生的照片 [5]。所以至今并没有确实的定论。
早期的行灯袴是以羊绒制成。沿袭使用羊毛所制成。为适应实用用性需求,多有使用聚酯纤维(涤纶)所制成的。
随时代发展,西洋事物涌入,带起一股新时尚潮流。
身着行灯袴的女学生们自然也不甘落后。
以西洋靴代替木履,以缎带作为发饰,身穿箭羽花纹[6]的御召[7][8]材质的二尺袖,搭配浓色系行灯袴。
这些女学生驾驶着自行车在城市疾驰的身姿,也成为当时年轻男性的美好憧憬之一[9]。
而全身配搭着新潮的西洋元素的女学生们被称为 【时髦小姐;ハイカラさん[10]】。作为那个时代的衣服特征,后人称之为“大正浪漫”的象征之一。
这种固定搭配即便在行灯袴退出日用服领域后仍被使用。
随着进入1920年代昭和时期后,洋装概念不断渗入,在福冈女学院校长伊丽莎白·李推行水手服作为新式学校制服后,水手服在短暂之间在众多学校中普及,袴渐渐退出日用服领域。
现在,行灯袴常作为女性大学生毕业式中所着用的礼服,在中小学校的毕业式中女性教职人员也有着用。颜色、花纹也比过去更为多样。
随着泛用后,不再拘泥于性别而着用,现在也有男性用行灯袴出售,多见于成人式、结婚式的下装。
游戏中,也有像《刀剑乱舞》中的歌仙兼定穿着行灯袴的角色。
由于没有实物,古代画作中出现的齐胸襦裙的内部结构如今已经不得而知。现代汉服品类中的“两片式齐胸襦裙”,借鉴了行灯袴捆扎方式,从而让外观上能够接近古代服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