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女服少女 | |
基本资料 | |
萌属性名称 | 巫女服 |
---|---|
萌属性别称 | 巫女装 |
萌属性类别 | 服饰类→服装 |
典型角色 | 冰室绢、姬神秋沙、蛟、博丽灵梦 |
相关萌属性 | 巫女、修女服 |
拥有此特征的角色 |
巫女服(英语:miko attire / miko costume;日语:
巫女服原本属于“巫女”这一职业身份的制式服装。
在若干个东方国家,都有着巫女这一职业或职位。而一直延续到现代的日本巫女最广为人知。
巫女服也是随着巫女职业的诞生而诞生的。中日两国的巫女服同根同源,但在形制上已经有所不同。
中国的巫女服属于汉服的一种职业装,其基本形制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
巫女服主要为袴褶制和衣裳制两种。不同朝代的巫女服按巫女的等级有颜色和服制的区分,包括赤布袴褶、黑衣朱裳、襦袴裲裆。
秦制巫女服“衣上白”;汉制巫女服则依雍五畤祠仪礼“衣皆上赤”,唐制沿袭汉制为赤布袴褶,地位较高的巫女“衣紫及绣”。祭祀五帝的巫女,“祈克于五帝,衣服随其方色……素服”,即则按方位穿青(东)、红(南)、白(西)、黑(北)的素色汉服。祭祀太阳的巫女着赤衣,祭祀月亮的巫女着白衣。春旱求雨的巫女服也是按方位穿不同颜色的汉服。向东方之神共工求雨的巫女“服青衣而舞之”;向南方之神蚩尤求雨的巫女“服赤衣而舞之”;向中央之神后稷求雨的巫女“服黄衣而舞之”;向西方之神求雨的巫女“服白衣而舞之”。
魏晋南北朝的巫女著皂衣。按《南齐书》:“司马彪《礼仪志》云雩祀著皂衣,盖是崇阴之义。今祭服皆缁,差无所革。” 也就是在魏晋时期,巫女服传入日本。
现代中国已经没有了巫女这一职业,汉服巫女服也已经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失去踪影。
日本巫女服的形制在古代比较多样,明治时代时基本得到了统一。普通的巫女服由上衣——白色的小袖(白衣)和下衣——红色的袴(绯袴)组成。讲究的话,还需要在白衣下穿襦袢,因为白衣的腋下是不缝合的,所以要是不穿襦袢……点名露腋巫女[1]。这种搭配源自传统女房装束的内衣,例如十二单的衣服中就包括小袖和长袴[2]。所以巫女服里不应该穿内衣,因为巫女服就是内衣!进行祭祀或是舞蹈的正职巫女还要在最外层套一层千早。少部分神社的巫女服具有特色,和一般样式略有不同。
巫女的全套装束除了上述衣服,一般还包括戴头冠、用檀纸扎头发、穿足袋和木屐等。
在明治时代以前,巫女服的绯袴原本都是捻裆袴或马乘袴[3],带着衬裆(即本质是裤子)。明治时代的教育家下田歌子发明了给女学生用的行灯袴,取消了衬裆(即本质是裙子)。由于广受好评而使得同样身为女性的巫女也青睐,于是引入了巫女服中。不过,巫女服的绯袴并不是直接穿普通行灯袴,因为褶子数量和普通的行灯袴不一样。现代的巫女(特别是打工巫女),下衣一般穿的也是行灯型的绯袴,但也有部分神社的巫女(主要是正式的巫女)穿着传统的带衬裆的绯袴,特别是在跳神乐舞的时候为了方便起见而穿。
日本的巫女职业以及巫女服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并且延伸到ACG次文化领域,成为一种萌属性。而除了巫女职业之外,也有非巫女的角色穿着巫女服,有的是作为日常服装,有的则是出于兴趣的Cosplay。
在ACG作品中,为了塑造角色形象,巫女服形制与现实可能有些差别。譬如,会从日本古装中寻找灵感,加入到巫女服的设计中。以下是受到了狩衣的影响而产生的两个ACG作品中常见,但现实中的巫女服没有的设计:
古代的巫女服有这种设计,但现在制式化的巫女服并没有采取这种造型。虽然如此,ACG创作中这种设计有着很广泛的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麻宫骑亚在1988年发表的《魔法阵都市》[4]。
狩衣的肩部是不缝合的,以方便有必要时胳膊从缝中伸出,不套袖子。这种设计被引入ACG巫女形象中,例如桔梗(犬夜叉)的巫女服就是肩部开口的。而这再与腋下不缝合的白衣结合起来……袖子就成了挂件了,例如博丽灵梦。
另一方面,为了杀必死,作品中的巫女服设计可能引入诸多当代服装的潮流元素。但一般都会保留宽袍大袖、上白下红的特征。
ACGN作品中描述的架空宗教的女性神职,在作品中也可能被称为巫女,并且可能有一些与现实中巫女的装束大为不同的制服。这种制服或许不再能视为典型的巫女服。
本身就是巫女职业。
该类萌娘详见巫女。
本身不是巫女职业,但身穿巫女服的萌娘。
(黑括号内为萌娘的身份或种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