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条目介绍的是不认同自己出生时的生理性别的人。关于生理性别发生变化的现象,请见“性转换”。 |
---|
跨性别旗帜 | |
基本资料 | |
用语名称 | 跨性别者 |
---|---|
用语出处 | 《性卫生与病理学》(约翰·F·奥利文,1965) |
相关条目 | 性转换、LGBTQ、伪娘、伪郎、病弱 |
跨性别者(英语:transgender),正如字面意思,是指在性别上产生了“跨越”。在201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纂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跨性别被定义为“个体的性别认同不同于其出生时被指定的生理性别”,而跨性别者就是指代具有此类情况的群体。过去也有“性别认知障碍”[1],“易性症”等称呼,但2022年1月1日推行的《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一版(ICD-11)》[2]已以“性别不一致”代之,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去病化”也正在持续地进行着。
在ACGN亚文化中,也算的上一种比较独特的属性了。但也许是因为性质特殊的原因,具有此属性的角色并不多见。
所谓跨性别者,与人们所熟悉的“变性人”并没有绝对联系,区别之处就在于“变性人”一词更多指的是在生理上进行改变且可能会被判定为具有一定歧视色彩,“跨性别者”仅指其性别身份,是否进行过手术并不能作为判断是否为“跨性别者”的标准。而“跨性别者”则是一种更为正式的称呼,且不带有歧视色彩。这一点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许多国际组织的文件与报告中都有体现。
一个经常和“跨性别”这个词一起出现的一个词汇。简称GD,为英文“Gender Dysphoria的缩写,也称性别焦虑,性别烦躁。该用语则为困扰着大多数跨性别者的一个问题,并非是单纯指代一个群体。他们因为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的不一致,大多会产生一些程度因人而异的不安与焦虑感。典型表现包括但不限于:
注意:这仅为非专业性口语化概括,以便于各位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对于性别不安的专业定义请参照ICD-11或DSM-5给出的标准
当然,这也并不代表每一位跨性别者都受着以上所述的全部问题困扰。可能仅有一部分,也可能有些以上之外的。但是往往同时受到多少问题困扰可以很大程度上地反映严重程度。程度较轻的或许仅仅通过变装等方式将自己的社会性别变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就足够了。而较重的则可能除了这个以外还需要一些医学手段来处理自己的生理性别......
对于有跨性别角色的ACG作品而言,这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角的迷茫或与其他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均会围绕此点引爆并随之展开。
所以啊,对于那种“每个宅男都有一个成为美少女的梦想”来说,大可放心。你什么事都没有,只是单纯的好色而已
药娘也算是常见于中国互联网或口语交际中的一种用语。含义可以理解为为“正在进行激素替代治疗(GAHT/HRT[5])但尚未进行性别重置手术(SRS[6])的生理性别为男性的人,并不完全属于跨性别女性”,激素替代治疗几乎是每一位跨性别女性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通过激素治疗等方式,可以使自己的身体产生类似于二次发育的情况,从而获得部分目标性别的第二性征。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缓解性别焦虑,从而帮助自己以另一个性别的身份融入社会,也能够为后续的手术等操作打下基础。
因此也可以明显看出例如绪山真寻这样的不能归为此类,虽然人家确实有喝药。
该词汇在我国台湾地区具有冒犯意味,因此不宜在当地社区中随便使用。
在ACGN作品中,这似乎是一个极其罕见的属性,纵使在现实的跨性别群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原因也不难推测,毕竟在虚拟世界中只需平添一个“可爱的男孩子”设定或者直接画女硬说男即可。激素这种东西是三次元才有的,二次元哪需要(合理)。
具有此属性的角色往往会同时具有病弱属性,毕竟药物难免具有副作用。也因此经常被军训娘和体育娘推倒
除此之外贫乳也是经常与其一起出现的属性。但也仍会有少数效果比较好的具有巨乳
以上两条规律在三次元也同样适用。
此外,按常理应当还有一个“药郎”与“药娘”对应才对,就像“伪郎”与“伪娘”一样。然而现阶段似乎并没有“药郎”这一说法来指代“正在进行治疗但尚未进行性别重置手术的跨性别男性”,原因尚不清楚。
除去上文中的基本定义,ACGN作品中的跨性别者们也往往与以下特征捆绑:(当然哪怕是在地球online的世界中也常常如此)
跨性别者可以,但往往不止是伪娘与伪郎[7],与此同时伪娘与伪郎也很有可能并不是跨性别者,也许也只是对女装或酷酷的衣服感兴趣呢。
其根本差异在于目的。伪娘与伪郎反串穿搭的目的往往只是出于乐趣,或是由于一些特殊场合。但之于跨性别者,则大致可理解为以自己所认同的身份生活。
跨性别虽然和性转换具有大量重叠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ACGN作品中的角色塑造还是现实生活中,这二者都存在一定区别。
首先是主动与被动的区别。ACGN作品中的性转换往往是一种超自然现象,就像立花泷和宫水三叶的奇遇,或者是许多作品里已经玩烂的“醒来后突然变成美少女”那样。不难看出这种性转换往往是被动的,总的来说是一种遭遇。就算是一些看似主动转换的例子,比如观束总二,本质上也不是为了转换而转换的,而是一种“副作用”。看似是主动实际还是被动。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些情况都不具备跨性别者的充分必要条件:对自身指派性别的不认同。对于跨性别角色而言,他们的转换不是被动地由某些超自然现象驱动,而是主动地由“成为自己内心认定的性别”这个渴望驱动。
第二点则是在“转换”上的区别。本段开篇也提到了跨性别和性转换具有重叠了,其重叠的部分就在于性别重置手术和激素替代治疗了,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产生性转换的手法。然而这种手法却囿于科技限制,不可逆,不完美,不轻松,不像大部分情况下的性转换,可逆,轻松,完美。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些区别,伪娘和性转换等题材的作品和跨性别题材的作品风格完全不一样。像是《搞姬日常》中令人捧腹大笑的情节,《你的名字。》中二人感人至深的跨时代爱恋。这些在跨性别题材的作品中几乎完全看不到。和这个题材扯上关系的作品,大多都很现实。[8]
正如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颁布的《自由与平等》[9]所述:“在世界各地,跨性别者遭受暴力、骚扰和歧视的风险非常高。侵犯他们人权的行为包括欺凌和言语虐待,拒绝提供卫生保健服务、教育、工作机会和住房,刑罪化、任意逮捕和羁押,暴力、攻击、酷刑、强奸和谋杀。而年龄、族裔、职业、社会经济阶层和残障状况等其他因素可能加重他们所面临的暴力和歧视。”
因此,矛盾冲突得以在这样的沉重的背景之下建立。准备就绪,可以开始发刀了
而剧情的展开,则常常会建立在主角的成长之上。但是与大部分描述成长的作品不同的一点是,它们的侧重点是一个既为普通人又非普通人的少数群体。因此会花费大量笔墨刻画主角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迷茫,再加上有身边人的不解和排挤与亲朋好友的理解和陪伴。至于最后,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主角破茧成蝶,战胜痛苦与迷茫并找回属于自己的幸福或因为各种原因被作者写死。
除开这些,主角身上的抗争色彩也算是这种题材的特色之一了。首先身为少数群体,本就是有些与主流社会脱节的人,其次拥有着一个与灵魂完全不符的躯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是一重阻挠。然而他们并不会屈服于命运的不公,反而做出努力去改变这一切。勇敢地做自己,改变自己,颇有一番事在人为与人定胜天的味道。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整体风格大致与成长题材相似,但又多了些针对少数群体生存现状的一个题材,很耐人寻味。
剧情中某些表现造成了玩家社区中部分人的讨论与推测。但并无直接证据能够表达,官方设定也为“?”,属于猫箱性别。
因为受老大胁迫而被逼手术,还是美女脸大叔心。不符合《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中对于跨性别的定义,属于性转换。
|
|
维基百科 提示您 | 关于跨性别者, 在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上 有相关条目。 请参阅:跨性别 |
维基百科 提示您 | 关于跨性别者, 在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上 有相关条目。 请参阅:非二元性别 |
维基百科 提示您 | 关于跨性别者, 在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上 有相关条目。 请参阅:性别不一致 |
维基百科 提示您 | 关于跨性别者, 在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上 有相关条目。 请参阅:中国的跨性别 |